服裝業成為西班牙華人經濟圈中重要支柱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服裝業成為了旅西華人經濟圈的重要支柱之一。廣東、江蘇、浙江等這些世界知名的服裝加工基地為旅西華商的服裝業提供了堅強的價格保證,在旅西華商進口貨柜中,有超過25%的商品都與服裝業有關。 起初,華人服裝業最大的競爭力是低廉的價格,但由于中西消費者的身材差異,大多數服裝都存在著尺寸問題。華商們很快得到了反饋,并迅速做出了調整。接踵而來的是服裝的款式陳舊,跟不上歐洲的流行時尚。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嘗試,華人服裝的品味也在逐步提升。2005年,華人服裝行業進入了從批發業向零售業轉軌的階段,一批批華人在取得了身份后,紛紛搶占有利位置開起了自己的服裝店。而這些店里的產品都來自華人服裝批發倉庫。 眾所周知,服裝業是暴利行業,同時也存在著高風險性,款式、材質、價格、甚至上市時間都會影響銷售。除此之外,店面所在位置,消費者的年齡、職業和購買能力都是左右服裝店能否生存下去的重要指標。而最早開服裝店的華人們大都并不專業,在服裝批發店打了幾年工后,便另起爐灶單干。在利潤的驅動下,華人們前赴后繼的開起了一間間的服裝店。 與此同時,為崇尚時髦且經濟有限的消費者提供既實惠又時髦的服裝和配件的品牌進入西班牙后,華商們漸漸意識到中國人的價格并沒有絕對的優勢。 在經過一次次地殊死拼殺之后,華商漸漸地發現自身的問題。服裝業并不僅僅是賣衣服這么簡單,她是一個時效性極強的綜合實力要求超高的藝術王國。而在服裝業異軍突起的“ZARA”成為旅西華人服裝業學習的榜樣。 模仿中誕生,創新中成長 有很多專業人士分析過“ZARA”的成功戰略,比如差異化市場定位策略,全球運籌營運策略,創新營銷策略等等。其實,最通俗的理解是取長補短,將高檔和低檔服裝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合。品牌形象和服裝款式上更接近于高檔品牌,而銷售價格確實適合普通百姓。服裝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成梭形,上下窄,中間寬,“ZARA”生產的服裝正好迎合了占了80%的中間消費者。善于抓住最前沿的流行趨勢的的成功卻是從模仿開始的。比如,麥當娜曾在西班牙舉行過個唱,當她剛剛舉行完第一場演唱會,她的服飾就被迅速地復制了。等她最后一場演唱會的時候,發現看到很多觀眾穿著和麥姐一樣的衣服。 旅西華人的服裝業也是在模仿中誕生,并在模仿中成長。從事服裝業的華人企業很少有自己的設計師,而擁有設計部的幾家公司,所謂的設計師則發揮著改良商品的作用。一個曾在華人箱包公司工作的西班牙設計師告訴記者,她在該公司工作的一年半中,從來沒被主管要求設計過任何飾品,而她自主設計的樣稿也成了主管辦公桌上的草稿紙。華商明白一個道理,獨立設計是要付出代價的。除了設計費之外,還要進行營銷和推廣。如果設計的產品一旦失敗,這些時間、精力和資金投入就付之一炬。而模仿的風險和投入甚微,但收益卻最大。 可悲的是,華人服裝業卻在模仿這個階段停留得過久,或者在模仿中止步。走進西班牙幾大華人服裝批發中心或者服裝店,便會發現他們銷售的東西幾乎毫無差別。華商鍥而不舍的模仿能力也讓西班牙甚至歐洲人警惕甚至恐懼。 服裝如時令蔬果速度決定命運 一個從事服裝業多年的資深西班牙銷售主管告訴記者,很多人以為做服裝的風險很小,可是他們恰恰不清楚,服裝業是季節性時效性最強的產業之一,與時令水果、銷售海產品一樣,錯過銷售旺季,產品的價值立刻縮水,甚至會滯銷。 品牌的成功離不開她快速的生產模式、物流渠道以及上架方式。華人服裝業也逐步朝著快速的方向發展。首先,中國人生產商高強度的快速加工,讓華人服裝贏在了起跑線上。近年來,西班牙當地的華人衣工廠也為華商提供了必要的補充。隨著意大利和法國華人制衣事業的發展,西班牙的華人找到了更新更快的加工渠道。 在意大利的“中國制造”為旅西華人的服裝業打開了一扇門。與其他國家的人相比,華人從華人手里購買,更容易得到一個優惠的價格。在款式、面料更能做到與歐洲同步,在貨運的時間和費用上,與遠渡重洋的中國相比,意大利和法國的“中國制造”優勢更大。所以,從2007年之后,旅西華商的服裝的重心開始從傳統的中國制造向異國的中國制造偏移。這樣的轉軌讓華人服裝業在速度的競爭上更具優勢。 記者后記: 華人服裝業受到了西班牙品牌潛移默化地影響,并以模仿、快速、廉價的優勢占據了一部分市場份額,但是,面對西班牙低迷的經濟,百姓日益下降的購買能力,以及自身的種種問題,前路仍舊十分艱辛。 然而,讓人心欣慰地是,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華人開始反思自己的經營模式,他們發現低價并不是制勝的關鍵,缺乏專業的人才、不規范的經營方式、沒有品牌意識才是阻礙了華人服裝業的發展必然因素。這些“開悟”的新一代華商們承載著幾代人的夢想,正在西班牙這片時尚的土地上,為建立屬于華人的服裝品牌默默地嘗試著努力著奮斗著。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