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2009年面料業“一個上升”與“三個下降”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2009年中國面料(織物)進出口數量合計2098121萬米,其中面料進口數量281140萬米,進口平均單價1.73美元/米;面料出口數量1816981萬米,出口平均單價1.02美元/米。與2008年相比,面料進口數量同比下降18.14%,面料出口數量同比下降2.19%。同樣與2008年相比,面料進口平均單價上升1.17%,面料出口平均單價同比下降8.93%。2008年面料的進口單價與出口單價的差異0.59美元/米,即進口面料價格要高于出口面料價格0.59美元/米。到2009年這一差異在進一步擴大,達到0.71美元/米,增幅達20.34%。 這其中的“1個上升”與“3個下降”,真實反映出我國面料織造加工產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就2009年面料進出口差異來看,面料出口數量是進口數量的546.3%,出口平均價格卻低于平均進口價格41%以上,其中價格差異最大的產品門類是化學纖維面料,其次是毛織物。以這2類產品進出口品種來看,毛織物進口,以精紡純毛織物為主,出口產品以粗紡混紡毛織物居多,1“粗”1“精”,1“純”1“混”直觀反映進出口產品類別的差異,進而折射出產業結構與產業水平的差異。同樣化學纖維織物進出口類別中的中低檔純化纖類別產品是出口產品主力,數量大但是價格低,擴大出口數量但是難以拉動出口價格。 在自豪地成為紡織大國的時候,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在生產數量上所具有優勢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在過去的30年中,在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同時,也在消耗我們的“人口紅利”、“原材料紅利”、“環境紅利”等一切低成本資源,這類“紅利”已經在前30年的發展中被“過度消耗”,我們的這些資源優勢在喪失,甚至面臨著要償還過度使用資源所帶來的欠債——比如環境保護。相對于紡織各大產業產能的發展,我們對產業結構與產品升級所做的投入還遠遠不夠,一旦出現危機,我們也只能夠依靠低檔次、低價格的優勢去維持原有的市場,進軍高端市場就成為1種奢望。 差異反映出差距,差距也在展示目標,產業的強大不僅僅是數量規模的強大,應該是內涵的擴充與強大,內涵的提升也就是附加值的提升,最終也就反映在價格的水平上。 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邁進,這一歷程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