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圖景折射外貿走勢——經濟形勢系列報道之二
對此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研究中心教授強永昌分析,外貿進口支撐力主要源于加工貿易、原材料和高水平機械設備進口量上升,而這是國內拉動內需政策的帶動作用,但是其可持續性值得關注。 經濟學家分析,之所以說當前外貿形勢依然嚴峻,主要在于2大“攔路虎”猶存。其一,外貿出口主要依賴外部需求,出口下滑最主要因素——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觀。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當前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仍然在下滑中,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也明顯放緩,國際市場需求不足、貿易量萎縮。 其二,在貿易量下滑的同時,國際貿易風險與難度卻在增加,毀約、棄單、撤單、拒收貨物或拒付貨款等現象明顯增多,交易風險阻礙外貿市場拓展。 據中信保浙江分公司副總經理楊憶介紹,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出口企業面臨的收匯風險劇增,外貿參保企業的報損率從原來的0.8%劇增至現在的3%以上,2009年1-4月報損金額達到5200多萬美元。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指出,收匯風險增加也使得外貿企業在開拓市場方面更為保守。歐盟、日本、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等主要出口市場匯率波動導致國內企業接單謹慎,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出口難度。 浙江省商務廳綜合處副處長張宏斌說,交易安全已經成為當前外貿企業接訂單時最擔憂的問題,直接促使一些企業收縮戰略,在開拓市場、選擇交易方式時趨于保守,損失相當一部分海外市場,給外貿出口“搶市場、保訂單”造成相當大的困難。 未來:強勢反彈心態不可取 年中之際,面對仍然不確定的世界經濟,下半年中國外貿走向將如何?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2009年1-5月雖然外貿形勢整體仍然不景氣,但是可喜的是,垂直落體式下滑得到遏制。未來外貿經濟形勢是持續低位震蕩,還是穩步回升,仍然取決于外部經濟環境。 實體經濟界的看法謹慎樂觀。“常在港口走”的中遠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魏家福對宏觀經濟的先行指標——運價指數保持高度敏感。他制作1份從2003年至今的BDI(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走勢圖,顯示航運業由2008年7月歷史高位11793點,極度深跌至2009年1月歷史低位663點后,持續徘徊,最近明顯上升,基本恢復到2003年1月份水平。而2003年恰好是航運業上1輪大蕭條的結束期。在他看來,航運業最艱難的時刻已然過去,內外貿易形勢在向好的方面轉變。 不過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戌源認為,從目前經濟狀況看,中國經濟或已經接近“谷底”,但是即便如此,港航經濟也不可能出現2007年以前20%的高速增長,基本應該保持在3-5%的增長水平。預計這樣的經濟形勢將持續5年左右。 長期從事區域經濟研究的郁鴻勝研究員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外向型經濟產生的顯性和潛性的3大影響不能不察。其一,國際產業結構將出現調整,如美國“實體經濟回歸”政策,推動制造業恢復,從一定程度上說,是對我國外貿出口的挑戰。其二,金融危機改變歐美人的消費理念,特別是美國人已經開始為明天攢下今天的錢。官方數據表明,4月份美國人的儲蓄率飆升到14年來的最高點,達到收入的5%。“這不過是個開始,”布魯金斯學會的經濟學家比爾·蓋爾說。美國人盡可能削減消費支出,對于外貿主力市場在歐美的我國而言,意味著外需減少。其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抬頭,各國出于保護本國企業的需要,將構筑相應的貿易壁壘。 “依靠外需高速發展帶來外貿量激增的年代已經不復存在。”記者在采訪中強烈感受到,業內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寄希望于金融危機過后,外貿經濟強勢反彈的心態不可取。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研究中心教授強永昌判斷,未來我國外貿經濟走勢整體仍然處于低水平震蕩階段,下半年形勢也不容樂觀,全年對外貿易負增長幾成定局。他認為,短期來看,我們寄希望于歐洲、美國、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場的需求回升,輔之以提高出口退稅、開拓拉美、非洲新興市場等手段,穩定外需;長期來看,還是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降低對外貿易的依存度,拉動內需,方為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