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和服裝等纖維制品曾是韓國出口支柱產業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印度尼西亞及越南等亞洲國家賃借著本國的資源要素優勢,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出口量大增,迅速擴大了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份額。在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韓國傳統的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急速下滑。因此,纖維產業和纖維企業的結構調整問題突出地擺到了桌面上,亟須尋找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經過幾年的反復研究論證,韓國對纖維制品生產企業進行大規模結構調整的同時,吸收德國和日本的經驗,決定重點對纖維產品進行大力調整:從傳統的日常生活用產品向工業用、高科技領域應用的高附加值產品轉軌,研究探索纖維與“3T”技術相融合的發展道路,現在已開始顯現出了一定的成效。
所謂纖維與“3T”技術的嫁接融合中的“3T”,分別指的是與IT技術(信息技術)、與NT技術(納米技術)和BT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相結合。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會長盧熙燦在最近韓國首爾舉辦的“知識型新纖維產品展覽會”上表示,韓國纖維制品生產企業以縫制品、紡織品、原紗、面料和服裝為主力產品的時代已經不適時宜了。纖維與‘3T’技術結合開發生產出的高附加值纖維,被廣泛地用于汽車、航空、航天、國防和生物工程等領域,這使韓國纖維產業又獲得了新生,呈現出新的活力。這些高技術的創新產品與中國和越南等國的紡織產品拉開了技術差距,為韓國取得了競爭優勢。
韓國曉星公司研發生產的Aramid纖維是從木材中提取的,它比鋼鐵還堅韌,用于制作防彈服和頭盔等,比金屬材料輕,且在500℃的高溫條件下不會燃燒。大宇國際公司開發的新纖維制成的焊接用防護服,取代了傳統的皮革材料,它既耐熱質輕,透氣性能又很好,已被廣泛應用于焊接作業的現場。參陽公司、科隆公司和韓國纖維開發院等開發生產的新型碳素纖維、玻璃纖維等已應用于網球拍、箭弓等商業化生產,這些產品已實現批量出口。參陽公司開發出的新型纖維可以取代鋪路的瀝青,是一種十分有前景的環保材料。LG開發出的玻璃纖維是內裝修的高級地板材料,科隆公司開發的光纜生產用纖維材料已投產。此外,一批應用于汽車、航空、醫療領域的新纖維材料也相繼投入批量生產。目前,韓國一些具有實力的纖維生產商已轉向風力發電機、電子元件、人造臟器、直升機、航天等領域所需高檔、高性能的纖維材料的開發和研究。
目前在發達國家,美國、德國和日本,它們的纖維產品總銷售額中,工業用纖維所占比重已上升到接近70%的水平。著名的日本碳纖維制造商東旭公司與美國波音公司簽署了長期碳纖維復合材料供貨合同,每架飛機要用3噸碳纖維材料,每公斤價格為50美元,是服裝用纖維材料價格的20倍。韓國目前工業用纖維的銷售額比重已上升到占25%,其目標是要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