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原料MEG行情綜述
一個月以來MEG跟隨PTA下跌,罐存的高居不下,下游的低迷,貿易商的恐慌和獲利了結成為MEG兩周以來大跌60美元的主要原因。從目前情況看,MEG重新回到700美元的關鍵點位,如果單從價格上看,MEG目前價格仍是低位,雖然今年的MEG上漲幅度不小,已經有200多美元,但和08年MEG均價926美元。07年MEG均價1113美元相比似乎還有相當距離。目前MEG已經大跌60美元,已經跌破目前貿易商的囤貨成本,出貨意愿已經減弱,MEG的價格泡沫也基本消失,因此從價格上看,MEG目前仍具有相當的投機價值。 從量上看,近期MEG合同供應并不是十分充裕。上周二,南亞塑膠和中國人纖合資公司位于麥寮的35萬噸/年裝置出現意外停車,原因是空氣分離器出了問題,到周五為止,還沒有對市場產生任何影響,盡管兩家貿易商用戶,一家在東京,一家在漢城,說他們被告之10月供應量削減25%。南亞9月供應量不受影響,盡管公司計劃在9月下半月對1號工廠進行為期15-20天的停車檢修。臺灣南亞塑料(NanYaPlastics)將在9月向其客戶減少5%的MEG合同貨供應量,10月將減少20%,因在9,10月公司將進一步削減產量。公司最初計劃在9月一整月都保持其位于麥寮1號35萬噸/年的MEG裝置關閉,因臺塑石化(FormosaPetrochemical)的1號蒸汽裂解裝置將在同一時間關閉進行為期40天的檢修。但目前公司計劃將在9,10月將其位于麥寮三套MEG裝置的開工率削減10%,因乙烯原料供應短缺。公司已經通知其合同客戶將在10月將合同貨供應量削減20%,9月僅削減5%的供應量。 從成本上看,乙烯價格仍在1000美元附近,亞洲乙烯法生產MEG已經陷入虧損。上周東北亞乙烯市場小幅走堅,FOB韓國估價走高4美圓/噸到980美圓/噸,CFR東北亞估價上漲15美圓/噸到965美圓/噸。東北亞地區只有一筆9月船貨在950美圓/噸CFR蔚山達成,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沒有現貨交易達成,因為他們不愿將遞盤從920-930美圓/噸CFR中國/臺灣水平提高,而貿易商也不愿將報價降至1000美圓/噸之下,考慮到目前的石腦油價格在630-640美圓/噸CFR日本,而正常情況下乙烯轉換成本為300-350美圓/噸。貿易商對FOB韓國船貨的需求保持強勁,為了補倉目的。因伊朗供應中斷,一些貿易商短缺乙烯頭寸。一韓國生產商周五報價1000美圓/噸FOB韓國,與幾家貿易商展開商談。東南亞市場上,CFR東南亞估價上漲25美圓/噸到1075美圓/噸,為了補充伊朗供應短缺部分,終端用戶對9月底交割的船貨需求上升。因Assaluyeh的裂解裝置低負荷運行,伊朗8月-9月裝運的乙烯船貨供應已經完全枯竭。自周初起,一貿易商對9月底3000噸船貨報價1100美圓/噸CFR東南亞,周四,一印尼終端用戶最終接下此報盤。伊朗NPC公司重啟了其132萬噸/年烯烴-10裂解裝置,目前開工率在50-60%,但市場人士預計供應終端將至少持續到10月份,因為該公司計劃將乙烯投放到下游PE生產。因此,東南亞估價可能會繼續高于東北亞。 而遠洋貨近期也不會到達亞洲,歐亞的反向套利窗口已經打開,亞洲MEG與歐洲MEG價差已經高達150美元以下。上周歐洲MEG價格大漲,歐洲合同市場上,周五,西北歐MEG生產商表示將尋求9月合同上調95歐元/噸,因為原料進一步上漲和供應緊張。周三,歐洲9月乙烯合同結算價上漲80歐元/噸到875歐元/噸FD西北歐,受近期上游能源市場走強驅動。乙烯上漲80歐元/噸,大約相當于MEG成本上漲50歐元/噸,因為生產1噸MEG,需要0.62噸乙烯。乙烯結算之后,MEG生產商說為了轉嫁原料成本漲幅和修復收益他們的目標是將9月合同推漲85-95歐元/噸。8月合同結算在615歐元/噸FD西北歐,這意味著9月合同目標價在700-710歐元/噸FD。一生產商說“生產成本一直在高速增長,石腦油和乙烯價格繼續大幅走高。我們一直無法全面消化乙烯成本,幾乎賺不到錢。因此,為了轉嫁特別高的生產成本,我們需要合同價在750歐元/噸FD西北歐。不過,這可能不現實,因此,我們要求結算在700-710歐元/噸FD西北歐。”不過,買家反對如此大幅的漲價,理由是需求疲軟,他們尋求溫和得多的漲幅,在20-50歐元/噸。不過,因9月尚未到,正式商談要到9月初才能啟動。一生產商說“你不想結算得太早,因為美圓/歐元的匯率不確定,而且歐洲市場還有變化。”現貨市場上,受乙烯上漲帶動,上周,西北歐MEG現貨價大漲,卡車貨交易成交水平在660-690歐元/噸FD西北歐,遠高于前一周的605-615歐元/噸FD西北歐。生產商和貿易商都證實周初成交水平在660-670歐元/噸FD西北歐,到周五時快速上移到670-690歐元/噸,報價高至720歐元/噸FD西北歐。一生產商評論說“用戶正在積極采購,根本不對價格展開商談,我想他們只是很高興購買到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