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紡織企業調查:工業庫存近100萬噸 棉價或成為壓垮紡企的“稻草”
據中國棉花信息網6月下旬-7月初對120家、1800萬錠棉紡織企業電話、傳真、進駐企業調查,6月份相比5月份棉紡織企業兩極分化現象更趨嚴重,原料庫存和產品銷售形勢相差很大,其中棉花工業庫存上升3.2萬噸,比2008年同期下降21萬噸以上,中國棉花信息網分析受自5月22日總量152.3萬噸國儲棉拋售及6月份紐約棉花期貨近月價格一度沖突52美分/磅阻力位的影響,用棉企業一方面通過自已開戶參與或請其它交易商代理,從國儲棉競賣中補充原料庫存,另一方面紛紛使用1%關稅內配額簽定外棉,試圖降低紡紗織布成本;還有1個原因是由于3級棉價格穩定在13000元/噸左右,河北、山東等地正3級棉甚至達到13200以上提貨,部分生產全棉產品企業普遍感受到棉花等原料成本壓力,選擇調整產品結構來盡量減弱資金壓力,如山東某棉紡企業,自3月份以來只有2/3產能處于運轉狀態,至6月底棉紗庫存約15天,但是坯布庫存量卻達到2個月以上,織造環節產生普遍虧損,棉紗雖然售價和成本基本持平,但是并沒有產生過大的積壓。該廠近日采購近500噸滌綸短纖,計劃做混紡紗,滌綸短纖到廠8600元/噸左右,其目的很明確,一方面降低企業原料成本壓力,即使銷售訂單遇到阻力,囤積產品資金壓力有一定減弱,另一方面全棉產品基本都處在虧損或半虧損狀態,而且對于內銷市場開拓不力、外銷接單困難的企業而言,紡的紗支越高,織的坯布越高越密虧損越大。 從中國棉花信息網對河北、山東的幾家國儲、代儲及棉花企業倉庫調查來看,不僅個人和企業存放在棉庫、現貨流通的棉花消耗貽盡,撮合和期貨倉單也沒有幾張,如河北南部某倉庫至7月初僅有1張330的期貨倉單,其它均為國儲新疆棉,基本無可用于交割和流動的棉花。由于進入6月中下旬以來我國“南澇北旱”的天氣特征越發突出,特別是黃河流域棉田旱情加重,部分地區花蕾萎縮,棉葉脫落,若此天氣再持續1周以上,棉花的單產和質量肯定要受到影響;新疆地區受暴雨冰雹襲擊、風沙等極端天氣的破壞,棉花局部地區棉花生長遭受重災,這也是國內棉花現貨、國儲棉競拍價格連續堅挺以及棉紡廠也不再看低棉花價格的另1個重要原因,但是隨競拍的有序進行和棉紡企業被原料和銷售兩端擠壓情況的惡化,棉紡廠的現金流越來越緊,國儲棉拋售代拍企業的為數眾多就說明不僅中小用棉企業資金緊張,一些大中型廠也是“提襟見肘”,某棉紡廠表示,由于沒有足夠的采購資金,只得請該省棉麻代拍,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的競買保證金要自已先支付,另外每噸支付3000元/噸做省棉麻的保證金,后期提貨時扣除,這樣由代理商和棉紡廠隨時電話溝通或由棉紡廠設定上限,由代理商墊付另一部分貨款,移至代理商的倉庫,用棉企業隨用隨提,墊付資金由用棉企業支付利息,高的甚至達到1分左右。 調查中很多企業認為能夠支撐到現在,而且保證開機生產的都是比較不錯的企業,特別是那些僅靠自身資金,并不能獲得農發行或其它商業銀行貸款支撐的棉紡廠,下半年再支撐3-6個月還不至于停產或倒閉,現在最重要的是看不到形勢轉暖的“拐點”,大家都是“兩眼一抹黑”,信心處于比較危險的缺失狀態。山東某廠無奈之下,向下游的客戶融資、借款,利息等從供應棉紗的加工費中扣除,但是下游企業條件卻越來越苛刻,棉紗價格壓得過低,棉紡廠不僅沒有利潤反而產生小幅虧損。 從調查數據來看,棉紡廠5、6月份產品“去庫化”并沒有效果,以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的停產、減產,一部分大中型企業減產為代價換來的仍然是紗布庫存與5月份持平,從側面上來看,部分大中型企業產銷形勢并沒有回升,反而加快下滑。新疆棉所占比重達到48%以上,進口棉比重接近17%,地產棉緊張可見一斑。49%的調查個體表示棉花庫存較上個月增加,但是增加幅度比較有限,一方面是資源大多只能通過國儲棉競賣獲得,另一方面棉紡形勢不明,企業資金比較有限,另有38%的受訪企業表示當前以穩定棉花等原料庫存為主,短期內并不打算集中補充棉花,其一是受現金流的限制,以隨用隨買,稍有庫存為主,以所接訂單為主;其二是由于出口形勢持續雙降,有進一步停部分機臺和設備的打算;其三是適當增大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等化纖原料的用量,既有利天打開銷售渠道,又減小資金占壓風險。剩下的13%樣本企業決定降低原料庫存,只要能維持到新棉上市或通過停、減產數月挨到新棉上市場再決定是否開機生產,中國紡織品的內外銷形勢使企業陷入“迷魂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