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高價收儲 棉紡業受到很大沖擊
為穩定棉花市場,保護棉農利益,從去年10月開始,國家已經先后分三次發布收儲公告,共收儲棉花272萬噸。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投入巨資并沒有讓農民得到實惠,卻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棉紡織企業的困難。 當下,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以原料初加工為主的棉紡織產業除了要承受勞動力、電汽運等成本價格上升的挑戰外,還要背負棉花進、銷項稅抵扣不統一、進口征收滑準稅的壓力。而在此重壓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高價收儲棉花使得這一行業更是雪上加霜。 棉農沒有真正受益 棉花收儲,是國家調控棉花市場、維持棉花市場穩定的手段之一。為穩定棉花市場,保護棉農利益,從去年10月開始,國家已經先后分三次發布收儲公告,共收儲棉花272萬噸。 但值得注意的是,收儲沒有使棉農真正受益,而是一些棉花貿易商在受益。 國家確定的棉花收儲價為12600元/噸,而棉花貿易商從市場上卻以4.6元/公斤的價格收購籽棉,折合皮棉價格為10677元/噸(2008年11月底價格),今年1月市場價為10931元/噸,2月市場價為11207元/噸,均與國家收儲價有很大差距。棉花貿易商從市場上收購棉花轉手賣給國儲就能獲得巨大價差。而據業內透露,收儲剛開始時,一些棉商趁機消化了棉花庫存。甚至有些棉花貿易商還利用當前疲弱市場環境,刻意壓低對棉農的收購價從中獲利。同時,據調查顯示,棉農82%左右的棉花以4.6元/公斤交售,這個價格比2007年降低了23%。 針對這種情況,業內人士分析,政府高價收儲的棉花并不是農民交售的籽棉,而是經過棉花加工企業加工過的皮棉,這可能導致棉商低價收購,高價賣給政府。因此,就棉農賣棉的價格而言,籽棉交給棉商,棉農獲得的價格由收購商決定,而收購商避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按照市場價收購,這直接導致收儲效果無法向棉農轉移。 國儲收購,本是支農、惠農的政策,假如不能使棉農受益,我們是否就要考慮微調政策,真正使保護棉農利益的愿望得以實現。對此,有專家建議加大對棉農的保護力度,一是擴大良種補貼范圍,實現補貼全國覆蓋,且直接發放給棉農;二是對棉農實行農資綜合直補政策;三是探索實行棉花最低保護價和目標價格制度。 棉紡業受到很大沖擊 國家投入巨資并沒有讓農民得到實惠,卻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棉紡織企業的困難。國家連續三次以高于國際棉價(12600元/噸)40%的高價累計收儲棉花272萬噸,抬高了國內棉花的價格。 近年來,國際棉價持續下跌,今年2月A指數平均值55.2美分/磅,折9700元人民幣/噸,而國內平均棉價11210元/噸,比國際市場高出1510元/噸。據報道,今年以來,我國20支紗比巴基斯坦的同類紗每噸高出2000元左右,甚至出現進口巴基斯坦紗比國內棉花還便宜的現象,這使國內棉紡企業的產品難以同國際市場競爭。 山東一紡織企業的老總說:“短短幾天,棉花價格又上漲了1000元,現在平均價格達12500元/噸,而且棉花三絲多,異纖多,總體算下來,每噸價格估計有13000元了。” 河南一紡織企業老總抱怨:“最終產品是面向全球賣的,而原料卻不是在同一起跑線上,這種情況我們怎么參與國際競爭。” 常州一紡織企業的領導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在原料與國際不接軌的情況下參與國際競爭的。” 據調查,除了棉花價格日漸上漲外,自國家開始高價收儲棉花以來,棉紡企業購買新疆棉等優質棉比較困難。許多棉花貿易商因為要把收購到的棉花高價賣給國家,對棉紡企業表現出惜售的態度。據一位棉紡企業老總介紹,在國家收儲棉花期間,一些棉商根本無心做生意,而是忙著承包網吧,指定專業人員盯著電腦,一到收儲時間立刻進行操作,后來發展到利用電腦軟件來進行操作,一鍵下去就可以賺十幾萬、二十萬,專賺收儲差價,使得棉紡企業根本買不到優質棉。據浙江某紡織企業老總介紹,本來已經訂好6000噸的優質棉,就因為聽到了國家還要進行收儲棉花,棉商毀約,給企業造成一定損失。據報道,現在棉紡企業棉花的庫存比以前大量減少,今年的庫存很少有能超過2個月的。有的棉紡廠的棉花倉庫是空的,買來棉花立即就要投入生產。這種狀況勢必會對棉紡企業經營造成嚴重影響。 記者視線 優勝劣汰 適者生存 近年來,棉紡企業要求統一棉花采購的進項稅率和產品銷項稅率、取消棉花進口滑準稅或降低滑準稅為1%以及取消棉花高價收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棉紡企業之所以青睞進口棉花,主要原因一是我國國產棉花中混有三絲,既增加紡織企業生產成本,又影響紡織品質量。二是原棉一致性差,影響成紗質量。我國一個縣當中往往有十幾個棉花品種,收購時各品種混收。造成原棉產品一致性差,同批不同棉包產品混等混級現象嚴重。三是品質結構不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