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紡織業一線報告:三月回暖五月成謎
,“我們對紹興有很大的期待,因為紹興紡織是行業的老大,是交易中心和制造中心,我們現在期待它變成創意中心。”孫說,他們在紹興設了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柯橋分中心,這是對柯橋有信心的明證,“所以企業自己也要有信心”。
資深的紡織業人趙林中說,去年行業的問題是資金的問題,今年則主要是市場的問題。“我們要改變自己,還需要留意全球的市場變化。”政府各項扶持政策的出臺,對內需市場的拉升,在他看來都是有利的信號,“市場有了,政策有了,要扎實地活著。” “紹興紡織業的優勢在于其產業鏈最完整、集中度較高、發展較快、競爭優勢明顯,”伏廣偉說,紹興的紡織從上游的PTA、化纖,中游的織造、染整,下游的服裝服飾,紹興在紡織產業鏈上已經相當完整,其成熟度更是越南、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等東南亞國家無法比擬的。“依托著亞洲最大的紡織貿易市場,會最有效感受到內需拉動,這會給企業和整個產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推動。”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五月的風能聞到麥田收獲的氣息。徐師傅在三月中旬已經開始微笑期待繁榮再來,“會好起來的。” 紹興紡織業的“五次革命” 紹興是傳統的紡織大市,目前在全市工業經濟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從紹興紡織業的發展歷程看,主要是“五次革命”奠定了今天紹興紡織大市的基礎。 (一)“化纖”革命(80年代初期)。紹興紡織業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就有“日出華舍萬丈綢”的美譽。但是,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了紹興人的手腳。80年代初,紹興的企業家在這個市場縫隙中抓住了歷史性機遇,大批鄉鎮企業迅速崛起。短短幾年時間,紹興以化纖為主的紡織工業已初成氣候,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紹興年產化纖紡織品已經超過億米。 (二)“市場”革命(1988年)。1987年前后,紹興紡織工業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局面,于是,1988年10月1日,在政府部門的牽頭下,柯橋輕紡市場(中國輕紡城)應運而生,幾經擴建,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紡織品貿易集散中心。全市65%以上的紡織產品通過這里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并集聚了巨大的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 (三)“體制”革命(1993年)。早在1993年,紹興就開始探索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內容的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1998年前后又掀起了股份制改造的浪潮。“兩次改制”為紹興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也大大增強了紡織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活力,目前全市鄉鎮企業改制面已經超過99%。 (四)“無梭化”革命(1995年前后)。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后,全國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高潮,大量進口面料充斥整個中國輕紡城,而本地面料卻無人問津,紹興輕紡業面臨危機。主要原因在于國內外企業的裝備和技術差距,于是從1995年起,紹興發動了一場“無梭化”革命,這是紹興紡織發展史上一次脫胎換骨的革命,紹興的紡織企業裝備水平一下子達到90年代中期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五)“外貿”革命。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風波影響,紹興市紡織業受到沉重打擊。幾經市場洗禮的紹興人從全球范圍的比較中找到了癥結:紹興的紡織品出口率太低,僅3%。當年,政府適時出臺了鼓勵擴大自營出口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企業也看到了“提高產品檔次,打向國際市場”的巨大商機。一時間,紡織企業中掀起了“外貿”革命。1998年至2003年,全市紡織品自營出口年均增長速度超過50%。在國內紡織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紹興紡織業依靠開拓國際市場,保持了生機和活力。 通過“五次革命”,紹興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紡織制造業基地。 紹興規劃 總量目標:到2012年,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達到3700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占全國紡織比重的8%;自營出口達到160億美元,年均增長20%以上,占全國紡織比重的8%。 質量目標:到2012年,銷售利稅率達到8%;科技和品牌對紡織產業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產品附加值有較大提高。 結構目標:到2012年,紡織產業集群優勢更加明顯,爭取培育5個國家級產業集群,爭創50只國家級品牌;企業結構更加合理,爭取有年銷售10億元以上企業50家,其中超50億元企業5家以上;實現利稅超億元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