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地區滌綸無塵面料開發和經營情況
一、前言 生活中各個角落都存在著各種粉塵,粉塵帶給人類與各種器皿以及設施的危害也是比較大的,特別是紡織行業中的各種如棉塵、麻塵、毛塵等現象也是很普遍的。另外,大氣中的花粉和沙塵污染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植物所產生的花粉具有致敏性,能使人發生花粉癥過敏性反應,其癥狀包括噴嚏、流淚、鼻塞、眼鼻搔癢、哮喘和皮炎等等,有時還可能發展成為肺氣腫、肺心病等不可逆的病變。雖然花粉或沙塵只有在進入口鼻或沾附在裸露的肌膚時,才會引起人體過敏反應,但由于服裝覆蓋人體表面積的絕大部分,所以最易沾染粉末或顆粒,而且一經沾附,極難除去。既存在沾附人體和人體之間交叉傳染的可能,又影響服裝外觀質量。所以有必要開發出一些防粉塵沾污的纖維與織物來應對以上不良現象的產生,也使消費者在穿著時不易沾附粉塵,即使沾附,輕輕一彈,粉塵自會脫落,使消費者穿著舒心、放心。 二、滌綸無塵紡織品成形過程 1.紡織生產過程 將滌綸纖維與其它不同纖維進行混紡交織,利用不同纖維材料之間所帶靜電的電性和電位差(被稱之為靜電序列),紡制成抗靜電性能較好的混紡材料。材料在靜電序列中所處的位置,不僅決定其帶電荷的正負極性的傾向性,而且也決定其帶電量的大小。在靜電序列中,兩種相鄰位置的材料與兩種相隔較遠的材料相互摩擦,其產生電荷量并不相同。根據這一特性,使帶正電荷的纖維與帶負電荷的纖維,在混紡交織過程中,采用不同的纖維配比和交織形式,可以達到抗靜電的目的。在纖維靜電電位序列表中,電位由正到負的順序依次為:羊毛-錦綸-粘膠-棉紗-蠶絲-維綸-滌綸-腈綸-氯綸-聚乙烯纖維-丙綸,可見與滌綸相隔較遠的有羊毛、錦綸、粘膠、丙綸等,與這些纖維進行混紡,有利于獲得抗靜電材料。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方法效果較差,一般只能緩解而不能消除靜電問題。但在混紡交織過程中使用抗靜電纖維、導電纖維等,則效果很好。 2.染色整理過程 織物防靜電整理的目的與纖維的油劑處理不同,它要求整理后克服因靜電現象帶來的在穿著使用中的各種問題,既要適應熨燙、裁剪縫紉等加工條件,又要在干燥氣候條件下穿著時不產生靜電,還得耐洗耐曬。用于織物防靜電整理的常用防靜電劑按化學結構分有季胺鹽類、聚氧乙烯類、磷酸酯類和聚醚類等;按離子類型分可分為陰離子型(如聚氧乙烯烷基磷酸酯或硫酸鹽)、非離子型(如環氧乙烯烷基醚等)、陽離子型(多數為季胺鹽類)、兩性表面活性劑(如三甲胺乙內酯)以及水溶性陽離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酸酯的衍生物)等。 超微粒子涂層處理一般是針對天然纖維織物,或滌綸混紡織物中天然纖維比例較高的織物。天然纖維一般回潮率高,不易產生靜電。針對天然纖維表面的不規則性,尤其是棉纖維表面的凹凸,使超微粒子所構成的特殊樹脂固定在布料上,從而達到抵御粉塵沾附的目的。因此,為了使天然纖維像合成纖維一樣具有平滑性,可以將具有超微粒子的特殊樹脂固定在織物上,將棉纖維的凹凸填平,成功地使之具有平滑的表面。表面變平滑了,即使有粉塵粘附在織物表面,用手一拍,即能脫落。 目前,日本富士紡織公司已用直徑為0.03μm的超微粒子特殊樹脂膜成功開發出防花粉沾附的衣料,商品名稱為“花粉Clean”。該布料能將90%左右的花粉釋放(普通布料花粉釋放性只有30%左右),洗滌30次后,仍能保持90%左右的花粉釋放率。 此外,納米微粒在紡織品上的應用具有特殊的抗紫外線、吸收可見光和紅外線、抗老化、良好的導電和靜電屏蔽效應,較強的抗菌消臭功能以及自潔能力等等,使得納米粒子處理在紡織上的應用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技術之一。方法之一是在滌綸纖維生產中添加納米顆粒,另一種方法是對織物進行納米后整理。這些處理不僅使滌綸織物具有良好的抗靜電性能,而且具有抗菌防臭之功效。 3.服裝制作過程 一般來說,衣料與衣料之間的摩擦以及衣料與人體之間的摩擦也會產生靜電。合理進行服裝的配伍,對緩解靜電問題有較好的效果。一般認為,棉裙與任何料子的上衣均能合理配伍?;旒徔椢锱c有的衣料相配伍時比純紡織物要好,但與高靜電類織物配伍時,卻達不到改善靜電效應的目的。最理想的服裝是采用低靜電性能的衣料,長裙比短裙易帶電。有無襯里以及襯里的種類也會影響帶電的程度,一般帶粘膠纖維襯里的衣服的帶電程度比不帶襯里的要輕。研究發現,將滌棉混紡織物做成上衣或外套,而內衣采用純棉織物,穿著時與脫衣時均不易產生靜電,而如果內衣改用其它合成纖維織物,無論是穿著時或者脫衣時均會產生大小不等的或正或負的電荷。 服裝產生靜電的主要原因就是產生的電荷無法逸散,因此,服裝接地實際上是一種常用方法。當服裝上積累靜電以后,通過導線使其與地連接,可以使產生的電荷迅速消散。服裝經抗靜電處理之后雖可以暫時消除或緩解電荷的積累,但很難做到一勞永逸。要想做到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