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振興的“政策”與“對策”
剛剛過去的牛年春節,國務院通過的紡織振興規劃給中國紡織服裝業送了個大“紅包”。作為行業主管機構,2月中旬以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幾乎所有高層都參與了地方產業集群的大規模調研。 對于紡織工業振興規劃的通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為此付出的努力我們不難想象。大功已告成,協會官員為何又馬不停蹄奔走地方?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個有點戲說成分的俗語,對于我們觀察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乃至危機中的中國紡織服裝業如何走出困境,卻有十分的嚴肅意味。 這就是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國家的產業政策是有了,可是行業和地方以及企業的對策在哪里? 第一是行業實施細則。作為行業主管機構,協會需要掌握當前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需要中央政府部門支持解決的問題,了解各地在支持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發展方面的辦法和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產業振興的具體實施細則。比如財政、稅收、金融、貿易,還有海關、環保、勞動就業等具體領域,究竟應該如何支持紡織服裝行業及企業,都需要進一步明確。有了這樣的實施細則,國家出臺的振興規劃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否則規劃還只能是一個空中樓閣。 第二是各地政府部門,尤其是基層有關政府機構,對于落實紡織服裝企業扶持政策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建議,在執行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只有各地政府尤其是基層管理部門,比如工商、稅務、金融機構等切實行動起來,國家的政策才能得到落實,紡織服裝企業才能得到實際的扶持。從某種意義上講,地方基層政府部門既是國家“政策”的“化身”,又是行業企業“對策”的“替身”,是誰都不可忽視的決定性因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實中這樣的忽視卻普遍存在,導致很多國家層面的政策難以得到真正的落實,往往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負面意義的注解。 第三是企業層面的對策。經濟危機的同時,也是行業洗牌的良機。我們看到一些優勢的品牌企業已經開始了行動,正是他們的突出表現穩定了行業的基本面。但另一方面,紡織服裝行業更多的是中小企業,這些沒有太多優勢的企業承擔了社會就業等重要功能,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更應該受到關注。畢竟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作為傳統產業的紡織服裝業勞動者的素質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明顯改善,而企業破產、裁員帶來的勞動者生存壓力卻可能造成明顯的社會問題。 既要政策指導,更要行業細則;既要中央扶持,更要地方實施;既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更要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這是一盤難下的棋,也是一盤永遠沒有下完的棋,如何下好這盤棋,正在考驗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