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河南紡織業突破金融危機困境途徑分析
頸問題,建成紡織強省的兩大動力。 3、抓住機遇,順利承接梯度轉移。河南位居中部,是東西經濟過渡地帶,也是沿海經濟向西部轉移的重要著力點。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紡織業的發展正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這次轉移中,河南的重要位置十分突出,要充分利用多方優勢。首先有著輝煌的紡織工業基礎;其次擁有龐大、熟練的紡織產業隊伍;第三有多家紡織機械制造企業;第四有深厚的紡織文化底蘊,并已形成布局全國的市場銷售網絡。依靠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南紡織企業重新崛起,前景光明。 4、因地制宜,群帶發展。以鄭州為例,曾幾何時,鄭州曾經是“全國六大紡織基地”之一,國家于50多年前投資1.76億元,在鄭州市相繼建成了6個(1、2、3、4、5、6)國家全能大型棉紡織廠,這些棉紡廠50年來累計為國家創利稅71億元,紡織行業成為鄭州市的主要支柱產業,在全市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在鄭州市政府的統一運作下,鄭州西區老紡織工業基地進行了“整體搬遷”,在拆除的同時又在鄭州市西南部新建了紡織工業園。鄭州紡織產業園作為鄭州市重點工業園區,無論是規模水平、招商引資還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都走在了鄭州市工業園區建設的前列。該園有15家企業19個品牌,擁有4層以上的標準廠房,集紡紗,織造、染整、紡織機械制造、制衣、產品展示銷售、信息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紡織產業鏈初步形成,鄭州紡織企業將再展雄風,再鑄輝煌。 5、整合資源,突出優勢。首先是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推動重點科技攻關、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推進全行業產品差異化水平,從纖維材料、生產工藝裝備到最終產品,加大企業自主研發強度,提高產學研和產業鏈集成創新水平,加大技術改造規模,大力普及先進工藝和產品功能、性能創新,提升質量檔次。其次是應對跨國壟斷性品牌的壓力,要靠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和擴展,提倡技術生產力和文化生產力的有機結合,促進質量、創新、快速反應與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品牌文化建設,構建品牌設計、生產和營銷網絡,開拓國際國內品牌供應鏈和價值鏈。目前,本土品牌已經占據國內大眾消費的主體地位,同時國際市場站住腳的中國自主品牌也陸續增多。第三是面對占行業99.4%的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對當前占行業總數2/3的困難企業和廣大規模以下小企業,加大公共服務,提高產業集群社會化功能,在質量、研發、信息化、物流與市場、培訓,節能減排等領域發揮創新服務平臺作用,使結構調整平穩深入有序地推進。 6、抓住機遇,化“危”為“機”。金融危機將帶來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機遇,有利于中部紡織企業吸收利用國外更多先進技術和管理,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對于一些優勢企業來說,目前也正是發展品牌、擴展產業鏈、繼續發展壯大的有利時機。有自主知識產權、性價比高、有創新能力、有品牌、有品位的產品仍有著充分的發展空間。河南紡織行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技術和品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得到有效限制和淘汰,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更高層次上形成以質量、創新和快速反應為主體的產業競爭優勢,構筑起符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的產業發展模式。同時,也要求企業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加快技術進步,不斷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加快新產品開發步伐,提高產品附加值,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河南紡織工業要實現紡織強省的目標,必須破解一系列發展中的問題,以擴大內需為發展方向,綜合考慮資源問題,環境問題,降低或控制成本問題,中小企業提升問題,提高勞動生產率問題,構建跨國供應鏈問題,形成跨國大企業的問題,等等,要靠增強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大行業硬實力和軟實力建設,提高科學技術與自主品牌的貢獻率,在全球經濟下滑和經濟危機的陣痛中,積蓄力量,謀求發展。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