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紡織振興規劃:紡織業非夕陽產業
2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并公布五點措施。“國家在紡織業遭受嚴重影響的情況下出臺了調整振興規劃,及時準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參與了此次規劃初稿的擬定,他表示,規劃將對行業擺脫困難、培育持續發展能力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培養持續發展能力,不走回頭路 “規劃強調了紡織業的重要作用和國際競爭優勢,說明紡織業不是限制性產業、夕陽產業”,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介紹,近8年來,我國紡織品出口價格一直保持了8%的增長,證明了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在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2%的情況下,紡織企業實現了就業人口年均5.8%的增速,也證明了紡織業的市場在擴大,發展勢頭良好。 如果將規劃提煉,離不開4個“調整”,即調整市場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把結構調整放在突出的地位,事關紡織工業持續發展能力,更表現了紡織業發展的主流和方向。”孫淮濱說。 2008年,紡織經濟運行形勢異常嚴峻,前11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利潤額為1042億元,增長率為-1.77%,十年來首次出現了負增長,行業虧損面擴大到20.44%。“但是,通過提高產品附加值、調整產品結構,可以使中國紡織品更具有競爭力。”孫淮濱表示,規劃始終貫徹著一條紅線,即紡織大國如何在危機中克服困難,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最終成為紡織強國。 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將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增利90億元,對出口企業是明顯利好,也可以鞏固我國紡織業的國際份額。這已經是半年內我國第3次調整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 提高技術貢獻率,設專項資金 規劃指出,要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重點支持紡紗織造、印染、化纖等行業技術進步,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這是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央首次明確提出將對紡織業下撥專項資金。 “技改資金不可能撒胡椒面。”孫淮濱介紹,此次金融危機中,科技企業與品牌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因此規劃也表明了國家對科技企業、品牌企業這類優勢企業的鼓勵和認可,體現了‘扶優扶強’的態度。” 規劃特別提到了促進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該領域將是今后紡織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用紡織品是指農業、建筑、汽車、醫藥衛生、國防、航天等領域所需要的紡織品,近期,4萬億元國家投資催生的大規?;A設施建設,將明顯帶動對產業用紡織品的巨大需求。產業用紡織品技術含量高、利潤附加值高、產業鏈長,加快發展不光可以拉動整個紡織,也可以加大紡織經濟對于國民經濟的貢獻。 堅持扶優助弱棄劣,不搞一刀切 規劃明確表示,將對優勢骨干企業兼并重組困難企業給予優惠支持,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而對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要加快淘汰,表明對紡織業的振興不會搞“一刀切”,優勢企業和潛力企業可以借力成長,而落后產能必須淘汰。 此外,規劃對東中西部產業布局進行了優化調整。“我國中西部紡織業發展一直比較落后,但是其在能源、土地和勞動力供應上卻比東部沿海更具有優勢”,孫淮濱介紹,中國在比較優勢梯度轉移上,擁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巨大空間,將勞動密集加工環節向國內欠發達地區轉移,形成跨地區產業鏈,既保持國際競爭力提升,又拉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更能有效地在金融危機中保持價格競爭優勢。 實際上,去年我國紡織業梯度轉移已經開始提速。2008年1—8月,東部沿海六省市規模以上紡織工業總產值占全國80.16%,比上年同期增長13.78%,而中西部13個省市紡織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