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這場橫掃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在百害之外竟然還有一“利”——我國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顯著下降。對此,有人樂觀地表示“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減排目標有望實現了。久攻不下的環保難題,在2008年“柳暗花明”。可是誰也笑不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背后的沉重代價。多少企業停產、倒閉,多少員工下崗失業,中國經濟遭受了多大的損失……不得不付出巨大代價之后,最要緊的是吸取教訓——老路決不能再走了。
危機、減速、停產等等雖說是災難,但也給了我們一個停下匆匆的腳步、冷靜反思的機會。長期以來,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就遮掩了行業、企業發展中的種種弊端。以規模迅速擴張帶動效益增長,以出口大幅增長拉動行業發展,以犧牲環境發展地方經濟……落后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過分擴張的產能,早已埋下了隱患,金融危機導致的需求不振只不過是提前引爆了這場危機。出口依存度較高的廣東紡織業,最先感受到了“嚴寒”;發展速度較快的浙江紡織服裝企業,遭受能源、環境、出口等因素制約的矛盾也最為突出;而穩健發展的江蘇紡織業,在危機面前尚能從容應對。事實讓我們不能不尊重經濟規律,也不能不順應自然規律。
這場金融危機導致的變局,還給了行業一次轉型的選擇機會。在“保增長”的主題下,去年底,國家宣布投資4萬億元刺激經濟增長方案。隨后有消息稱,這4萬億元投資將重點向包括紡織在內的重點產業領域傾斜,目前這些產業振興規劃已經基本制定完成。眼看著又一輪投資、發展的熱潮將要興起,紡織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自然又一次面臨著“發展”的考驗。
或許有人認為,當前的局勢與去年初已經截然不同,“保增長”是第一重要的。對企業而言,是不是發展壯大的機會又來了,環保的弦也該松一松了吧?一些地方開始對國家節能減排的宏觀調控政策產生動搖,有的甚至提出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應適當放寬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限制。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云平認為,此次重點產業振興規劃出臺的直接動因,是以其為主的整個工業經濟體系普遍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產業振興規劃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部分落后產能,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在2~3年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企業在下一輪經濟恢復期能跟上新的形勢,而不是進行又一輪的產能擴張。
從去年底以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將繼續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把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措施,促進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國家在宣布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大舉措后明確表示,總額4萬億元的投資將嚴格防止用于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在去年四季度新增的1000億元中央投資中,投向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的資金達120億元。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已成為我國擴大內需政策的明確指向之一。
自從國家推出4萬億元擴大內需措施以來,環境保護部共批復項目環保評價文件153個,總投資達4700多億元,其中有11個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項目因環評不過關被踢出了“保增長”行列。
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形勢確實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定不移地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不變的治國方略。對困境中期望轉機的企業來說,一定要把握好新的發展機遇,絕不能讓今天新上馬的拉動內需項目,再成為明天整治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