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新能源紡織服裝企業能否圓夢?
繼江蘇陽光、杉杉之后,全球最大家紡企業孚日集團也踏上光伏產業“淘金”之路。權威人士指出,紡服企業能否分享未來“太陽能時代”的盛宴,將拭目以待。 孚日駁斥“轉型”說 受全球經濟下行趨勢影響,國內家紡龍頭企業孚日集團盡管已感受到些許寒意,但對企業未來成長仍持有極大信心。不過,這一成長預期并非來自其家紡產業,而是今年剛剛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產業。 據有關報道稱,孚日集團董事長孫日貴在日前舉行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活動上公開表示,從2009年開始,孚日集團將停止在家紡行業的規模擴張。下一步企業將集中精力做大光伏產業,盡快實現由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產業的轉型。 眼下正值紡織業發展低谷之際,家紡巨頭宣布高調“轉型”的舉措,毫無疑問地引發各界對紡織行業前景的隱憂,一時間,孚日“不得已轉型高科技產業”的說法也在坊間熱傳。 當就“轉型”致電孚日集團時,該集團辦公室主任綦宗忠第一時間更正了這種說法。“新聞報道有點偏頗,說法不準確。只能說,集團進軍高科技產業,而不是全面轉型。”綦宗忠強調,轉型是指原有的家紡產業不做了,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家紡和光伏不是一回事,也由不同的團隊在操作。” 早在2006年,孚日集團就開始考察太陽能光伏項目的可行性和回報率,直至今年奧運會開幕日,第一個項目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才正式投產。“可以說,2006年還是紡織行業發展形勢較好的時期,但我們已經看到了行業未來發展將面臨的困境,比如勞動力成本上升、貸款限制等因素。”綦宗忠表示,基于集團多元化發展的考慮,孚日才決定進軍高科技產業。 綦宗忠介紹,按照原定商業計劃,孚日集團有兩大光伏項目:第一個是以德國一家公司共同出資50%設立的埃孚光伏制造有限公司,項目第一期投入2億元。10月2日,第一批價值24萬歐元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已經銷往德國。第二個是首期項目投資18.6億元,建設規模為60MW的薄膜太陽電池研發及生產項目。 “目前孚日集團家紡產能已經全球最大,下一步,家紡方面將從規模擴張轉為注重品牌建設,光伏產業由于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將有望成為集團新的支柱產業。”綦宗忠稱。 為什么都盯上了“光伏” 實際上,在整個紡織服裝行業里,孚日并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中,最為耀眼的當屬號稱“亞洲硅王”的江蘇陽光以及被譽為“新能源龍頭”的杉杉。此外,前兩年,江浙地區還有為數不少的中小企業,毅然告別紡織服裝這個傳統產業,“淘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太陽能光伏產業。 然而,迄今為止,對于大多數紡織服裝業內人士來說,光伏產業還是個擁有神秘光環的新名詞,也無法參透這個產業何以擁有誘人的魔力。 有資料顯示,光伏產業鏈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等5個環節。進入新世紀以來,歐美發達國家相繼啟動光伏計劃,近兩年,隨著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06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光伏電池生產國。綦宗忠也告訴記者,此次孚日調整產業結構,正是在國家倡導發展以太陽能利用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大環境下作出的決策。 節省資源、科技含量高的光伏產業,不僅是各個地方政府爭奪的新型項目,而且這個產業的創富神話更是激發了更多的熱血企業家,他們紛紛涌向這個產業,并且在這兩年創造了資本市場的奇跡。截至2008年初,中國光伏產業總計10家企業實現海外上市,IPO融資總額超過20億美元。 盡管光伏產業在中國得到迅猛發展,但主要原料多晶硅一直被海外市場壟斷,90%以上的多晶硅依賴進口,并且90%的光伏產品只有出口才有銷路。有關專家分析,這種“兩頭在外”的產業格局,對于投身光伏發展熱潮的企業來說,實則蘊含涵著極大的風險。而由于目前國內的光伏企業并沒有掌握光伏產品的核心技術,更多的僅是簡單賺取加工費。 “已經實現產出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項目,是與德國公司合資的項目,這家公司已經承諾三年內產品包銷。”在綦宗忠看來,多晶硅是孚日涉足光伏產業傳統項目,主體項目是明年一季度投產、總投資為60億元的薄膜太陽電池。據介紹,埃孚光伏項目的利潤并不高,只有6-7個點的利潤,而薄膜太陽能的原料主要是銅、硒等金屬元素,企業可以解決原料依賴進口的現象,利潤較為可觀。 江蘇陽光在2006年著手進入多晶硅生產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