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政策適時調整 紡織行業發展樹立信心
影響紡織行業運行因素之五 宏觀經濟政策適時調整 為解決2007年國內經濟出現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引發的貨幣流動性過剩、結構性價格上漲壓力增大的問題,2008年初國內宏觀經濟政策以“雙防”––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為主要調控目標,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作為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的紡織行業在政策調整中率先受到沖擊,企業融資空前緊張,出口退稅率執行11%的歷史最低水平嚴重擠壓出口利潤,加上人民幣持續升值和次貸危機引發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的影響,行業產銷、投資、效益增速全面下滑,虧損企業不斷增多,經濟增長出現多年來的首次下行趨勢。 隨著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國際經濟環境迅速惡化對我國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逐步顯現,國內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工業企業盈利水平普遍下降,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實際增速明顯減緩,前三季度GDP同比僅增長9.9%,是近六年中的最低增長速度,國內經濟增長出現下行風險。 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增長,避免大起大落,下半年以來,國內宏觀經濟政策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進行了靈活謹慎的調整。先是國內宏觀調控目標由“雙防”轉變為“一保一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宏觀經濟政策出現了方向性的轉變,財稅、信貸、外貿等政策先后做出調整。國內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基準利率9月以來連續下調,給國內企業融資逐步松綁;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也于8月和11月連續兩次上調3個百分點(粘膠纖維和制品上調9個百分點)。隨后,為進一步有效應對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復雜多變的形勢,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做出重大調整,財政政策由“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正式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目的在于有力擴大內需,加大內需投資和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實現這一調控目標,國家先后出臺鼓勵擴大內需的十項政策和促進輕紡行業健康發展的六項措施,加大國內投資和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度,并確保對于保障就業、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保持穩定發展。 保增長,恢復行業發展信心 在經歷了近一年的負重前行后,此次宏觀經濟政策和針對紡織行業的產業政策的全面調整向紡織行業傳遞了全新的信息。 財政、貨幣政策全面轉變的目的就是要以提振內需來彌補外需的不足,以加快消費增長來抵消出口實際增速下滑的負作用,同時恢復投資增長的拉動作用,釋放出“保增長”的強烈信號。紡織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傳統支柱產業,是出口創匯的主要行業,更是關系民生就業的重要產業,國家在完成“保增長”任務的過程中必然對紡織行業給予支持,近期出臺的針對輕紡行業的六項措施正體現了國家對紡織行業支持的力度之大、決心之強。盡管這些措施的全面落實還需要一段時間,盡管當中一些關系行業調整提升的長效機制發揮作用必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政策的調整將會迅速對紡織行業產生一種更加寶貴的影響,那就是恢復行業的發展信心。 金融危機以來,資本市場一直流傳著一句話–– 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加重要。這是因為信心是投資恢復的根本動力,投資恢復才能對市場形成最有力的拉動作用。紡織行業也是一樣,行業發展信心充分堅定,行業投資才會穩步恢復,產業調整升級的步伐才能堅定地繼續下去,行業發展速度也能相應保持。今年以來,紡織行業的發展信心持續下挫,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持續減速,而造成行業發展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國家針對紡織產業的調控持續趨緊。出口退稅率下調等政策使得很多紡織企業誤認為國家意欲通過政策緊縮逐漸淘汰紡織產業,紡織行業在我國已經成為夕陽產業,因此多對行業發展前景持悲觀態度。現在,國家明確出臺政策措施支持紡織行業發展,傳遞出明確的信號表明國家對于作為民生產業的紡織行業是高度關心和支持的,這對于恢復全行業發展信心至關重要。 擴大內需十項措施 • 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 •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 • 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 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 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 • 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 •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 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 • 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