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二:生產
制造業拉動原料和資本需求
有專家指出,以拉動內需來保證經濟的穩定及增長,是一個綜合的治理過程,拉動內需至少包含兩大層面,其一是國內生產層面,其二是國內消費層面。生產層面主要是指制造業、加工業對本國原材料、新的生產性資料和資本的需求;而消費層面主要是國內個人及團體的購買能力。在衡量標準上,主要是企業的產出、銷售,商業流通領域的流通額、居民的購買力等。上述指標是聯動的,其中,PPI和CPI是它們之間聯動效果的晴雨表。因此,在拉動內需上,只有在生產和消費(還包括流通)兩大層面出招,才能真正見效。
以上列出的“國六條”第2~6條,無一不是為紡織服裝企業“鼓勁”、“松綁”兼“雪中送炭”。在此想提醒企業的是:有了政策助力,也不能盲目生產,而是要瞄準“有效需求”而生產、為開發“新”市場而生產。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紡企要走出困境,必須靠政府救急與企業自救并舉。
“自救的關鍵是紡企必須針對有效需求開發產品。”孫瑞哲認為,現在的有效需求包括農村需求和國外中低檔消費品的需求。盡管國家提出4萬億的投資計劃刺激經濟,但就紡織行業而言,急需提升產品發展空間的仍是巨大的農村市場。農村市場的內需得到進一步的刺激是行業的一大解困之道。“國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變化,只是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從原來中高檔的消費轉向了中低檔消費。在目前的形勢下,國內紡企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線,瞄準中低檔消費也能賺錢。”
還不只是服裝類產品的需求,孫瑞哲進一步指出,目前國內產業用紡織品只占到所有紡織品總產量的15%,低于1/3的國際平均水平。4萬億元投資所啟動的大規模國內基礎建設,將對產業用紡織品產生巨大需求,“紡企也可在這個領域謀求發展。”
政策回放三:
工業和信息化部11月19日出臺10項措施,確保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確保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其中的第9項措施明確指出:以服裝行業為切入點,加快推進自主品牌建設。抓緊制定《關于加快推進我國服裝自主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以服裝行業為切入點,加快推進消費品工業自主品牌建設,實現我國由消費品制造大國向消費品品牌大國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三:品牌
以自主品牌促進消費
紡織工業“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行業發展要強調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也就是說,在今后紡織工業發展過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資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過調整投資結構、產業結構和資源結構來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強調指出,加快自主創新、推進自主品牌建設是促進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增強企業和經濟發展后勁的有效途徑。在目前形勢下,更對有效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工業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外需放緩的形勢下,出口壓力無疑巨大。但對國內市場而言,生活必需品仍是抵御風險的主要引擎。正如溫家寶總理11月14日在廣東調研時所說,“無論是鞋子、服裝還是玩具,都是生活必需品,不可能沒有市場,關鍵是要不斷開發新產品,增加新品種,提高產品的質量,開拓新的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提高競爭力”。
溫總理的話句句切中要害又著實溫暖人心。誠然,即使擁有“生活必需品”這一身份,紡織服裝業也不能滿足于現狀。
從生產方面說,服裝行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也是最早“市場化”的行業,產生“壟斷”現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服裝業是典型的品牌驅動型產業,產業各種資源的配置都圍繞品牌而展開。這是服裝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規范無序競爭、緩解成本壓力。目前,一些企業長期以加工“大路貨”和依靠“較低價格”來維持“薄利”的生存方式,在政策成本、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諸多要素成本剛性上升的情況下已難以保持贏利。本來,作為“低門檻”的服裝行業已經開始利用市場競爭和資源配置杠桿建立起良性的退出機制,并利用資源配置和信用機制建立企業有效的進入機制。而金融危機的席卷、各種壓力的重疊,無疑將這一進程加速推進。從長遠看,這次“陣痛”將對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建設自主品牌、享受品牌所帶來的附加值提升將是產業提升的方向。而品牌貢獻率提升的生命力就在于創新,而且是從設計、營銷、管理、發展模式等多角度創新。
再從消費方面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裝品質、風格、時尚、個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一些服裝企業已經難以跟進消費者變化,更遑論引領消費者需求。而要在不斷變化的內需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品牌建設首當其沖,市場調研不可或缺,品質提升勢在必行。特別是農村市場,不是不需要品牌,而是呼喚“大眾名牌”;不是老品牌們想當然就能占領的領地,而是成就新一輪名牌的賽場!
未來,真正能夠拉動內需、站穩市場地位的,將是經歷洗牌而新生的“中國名牌”、“世界名牌”企業。(紡織服裝周刊 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