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回放一:
11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輕紡工業是中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保持輕紡工業穩定健康發展,對于保障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等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個月來,輕紡工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政府決定采取相應措施,幫助輕紡工業走出困境。會議出臺了六條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扶持措施,這個被輕紡業界人士冠以親切稱呼的“國六條”,頭條就是:拉動國內需求。
同是11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10項措施,確保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其中第2項措施是積極擴大內需,促進產品結構和布局調整。
▲關鍵詞一:民生
通過民生投入拉動消費
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公認來自“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而我們這幾年增長主要靠前兩者:出口和投資。中國經濟外需依存度一度高達70%,在全球經濟明顯衰退、出口增長受阻的大背景下,啟動國內市場需求以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變得現實而緊迫。
內需如何啟動?目前,中央已明確提出切實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的政策導向,各級政府部門也在全面落實中央提高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鄉低收入群體收入的各項政策。近一個時期以來,民生取向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投入的重頭戲,各項民生工程和與群眾息息相關的項目得到了推進。
中央政府在第四季度投入1000億元、未來兩年內投資4萬億元的十大舉措,不僅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而且是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體力度最大的經濟救援計劃。政府挺身而出拉動內需,不僅能遏制國內經濟增長下滑勢頭,提振國人信心,還將長期利好于新農村建設。
農村對紡織業意味著什么?一是市場,內需增長的最大潛力在廣大農村和八億農民。報載,在“家電下鄉”政策扶持下,海爾今年在農村的銷售翻了一番。政策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二是勞動力。十年來首次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紡織服裝企業的資金困難將得到緩解,而這里,正是農民工集中就業的地方。
把二者綜合起來說,農村既為紡織業提供市場又提供勞動力,新農村建設對紡織業是雙重的利好。有就業、有收入了,消費的欲望才能增長,紡織服裝產品才有更大的市場。這是個良性循環。
“不能只投資水泥、鋼鐵等行業,過度關注GDP的增長,一定要投資基礎建設以外的,能夠讓老百姓受益的、與民生相關的行業,使企業利潤增加,員工薪水提高。只有老百姓手里有錢,同時又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真正拉動內需。”經濟學家郎咸平如是說。
目前,各地正在認真落實中央精神,將投資方向、擴大內需多與群眾實際利益結合起來,與群眾實際需要結合起來,想方設法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增加群眾就業機會。
提高收入、增加就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代表,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民生產業”、“母親產業”,紡織服裝業自然首當其沖,也必須好好發展方能不辱使命。
政策回放二:
11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的輕紡工業“國六條”,第2~6條分別是:增加財政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提高出口退稅率;擴大出口,暫停輕紡加工貿易臺賬保證金“實轉”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解決融資難問題;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產業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