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紡織行業就已承受著“五大難題”之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紡織行業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促進輕紡工業健康發展的六項措施,旨在應對風云突起的國際金融危機和變幻莫測的國際經濟形勢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沖擊。
在我國,紡織工業是一個外向度極高的產業,每年有1/3強的棉花要從國外進口,1/3以上的產品要依賴國外市場銷售。因此,棉花和出口就成為紡織行業的兩個晴雨表。棉花數量充足、價格平穩,行業生產經營就好把握;出口順暢、有利可圖,行業就能維持基本的“產銷平衡”。
國際金融危機使紡織業處境雪上加霜
在金融危機暴發之前,紡織業面臨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率偏低、生產成本上升和產品價格下降、產成品庫存增加和流動資金枯竭、棉花和勞動力資源緊缺、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壓力加大等五大難題。9月份,全國紡織出口增幅降到了近10年來的最低點。金融危機暴發之后,紡織行業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出現了三種趨向:一是外貿訂單急劇減少;二是所需產品檔次明顯偏低;三是技術壁壘不斷加嚴。而其給行業和社會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訂單急劇減少——造成了沿海大批外向型企業的關門停產,內地企業紗布產品大量積壓。目前,省內不少企業產品積壓嚴重,庫存急劇上升,已被迫采取了限產減員措施,加之沿海停產造成的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增加了社會就業壓力和不穩定因素;
產品檔次偏低——危機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外單明顯減少,且產品檔次和價格也明顯降低。不少優勢企業為了維持生產和市場,都在用“高射炮打蚊子”,生產著附加值不高的低檔產品,適應著低檔的市場需求。比如,我省棉紡織的優勢企業際華3542工廠,原80支以上高檔產品占到2/3,現只能調為1/3;又如,我省針織服裝的優勢企業武漢愛帝,目前雖然訂單的量沒有明顯減少,但包括歐盟的訂單在內,檔次已明顯降低了。這樣,就使得這幾年努力進行技術改造、產品開發、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所取得的成果,被市場冷落,失去了應有的“用武之地”。
技術壁壘加嚴——由于市場疲軟,企業不僅接單難,而且做單也難。歐洲現在對中國紡織品實行的是“一單一審”制度。如接一個1-2萬件服裝的小單子,歐洲客戶也要派員來廠進行評審,每評審一次,企業需付750-1000歐元的評審費,增加了成本,即便有單做,企業也無利可圖。
棉花價格起落無常,產業鏈條或將陷入惡性循環
如果說原有的“五大困難”使行業步履艱難,金融危機使行業困難雪上加霜,那么,棉花價格的起落無常,給了行業致命一擊。近一個多月來,棉花價格一直在垮,基本每噸降了2000多元。目前棉花的均價在每噸1.1萬元左右。這樣一來,就引發了兩個問題:一是我省大多數較好的大企業,在新花上市時購進了大量的棉花,直接損失都在2000-3000萬元左右。二是棉花降價,帶來了產品降價幅度大于棉花(32支紗降價在3000元左右),且現在企業都是在用高價花做低價產品,成本根本無法消化,其后果是生產得越多,虧損就越大。
由于棉花及農產品價格一降再降,紡織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在等待觀望,有斷鏈脫節的趨向。目前狀況是:農民不賣籽棉、軋花廠不收籽棉、經銷商不賣棉花、紡織廠不買棉花、織布廠不買棉紗、印染廠不買坯布,服裝廠不買面料,老百姓不買衣服。因此,對整個紡織產業鏈來說,是十分可怕的,無論哪個環節,即便產品降價賣出了,貨款也難回。&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