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了絕對值和增長速度的雙突破,成為推動紡織品市場內需能量釋放的一個新平臺;三是我國城市化已從2000年的36%提高到2006年的48%以上。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內需比重已經從2000 年的66.8%提高至2006年的73.1%。 近年來,隨著營銷渠道變化和新型業態的出現,紡織服裝由過去單一的百貨商場,逐步發展成為專業服裝市場、大型超市、服裝專賣店、百貨商場等業態共存的市場結構;在農村市場,由過去主要依靠集貿市場逐漸轉向集貿市場和專業服裝店共同發展的局面。紡織品、服裝的營銷方式也由傳統的面對面銷售,發展到電子商務、網上貿易(B2B、B2C、C2C 等)等新型經營方式開始進入,經營模式、營銷手段更趨向于多樣化。事實上,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沒有農村居民需求的提升,擴大內需進而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穩定的動力就是一句空話;沒有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也缺乏現實性。正是農村的發展帶動了紡織服裝批發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農村全面改革和發展的新思路,為擴大內需提供了政策保障。按照《決定》目標,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今年翻一番的目標,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這將全面啟動農村的消費市場,開創了中國農村城市化的新紀元。應該說,隨著農業商品市場化、農村建設城市化、農民土地資產化,10億中國農民的消費市場將成為紡織服裝市場拓展的新領域,而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也將成為連接中國億萬農民最大的平臺。 市場布局要調整 從內需的角度看,東北、中西部地區是紡織服裝最大的消費市場,比如,東北地區有近1億人口,有四季分明的氣候。東北有占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和占全國近20%的消費市場,但是僅有占全國不到2%的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和不到5%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以往,東北的經銷商采購紡織服裝都會選擇幾個知名的品牌專業市場,服裝就去廣東的白馬、家紡就去江蘇的疊石橋。但現在不一樣了,廣州的白馬、江蘇的常熟、福建的石獅,還有無錫的新世界、濮院的四季匯等新市場,到底去哪采購很難選擇,即便是去了常熟,那里的男裝中心、褲業中心、國際服裝城、天虹服裝城等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產地型專業市場是商品經濟短缺、信息系統、物流配送等環境不發達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歷史性的產物,也同時成就了類似義烏、常熟、虎門、疊石橋等產地型專業市場。事實上,市場是各類經濟因素綜合聚集的體現和代表,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成熟,買方市場的形成和現代化產銷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尤其是專業市場正在向展貿中心、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構成的市場綜合體的目標發展,除了已經形成的品牌商圈、品牌市場、品牌品類之外,如果再繼續擴大和增加專業市場的規模、投資,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市場競爭和資源浪費。產地型專業市場在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擴大內需市場的沖擊下,將面臨“不在發展中創新,就在競爭中消亡”的考驗。目前,一些缺乏市場競爭力、缺乏市場支撐的小型產地型專業市場已經開始顯得力不從心,更有一些在成熟商圈中建設的新型專業市場已經開始出現招商難、運營難的窘境。 東南“五省一市”的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的重疊建設是在中國歷史條件下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的表現,這樣的布局和形態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目前擴大紡織服裝內需市場的瓶頸,同時也將成為產業和市場雙向轉移的動力和基礎。 “雙向轉移”大勢所趨 目前,一些新建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將面臨資金、招商和運營的壓力,一些傳統、品牌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也將迎來新的轉型、提升和創新的機遇。面對著中國東北和中西部地區巨大的紡織服裝消費市場,我們提出采取產業與市場雙向轉移的戰略思路,加快紡織服裝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 1、市場需求是跨地區雙向轉移的前提。 所謂“跨地區雙向轉移”就是將東南沿海的紡織服裝產業向中國的東北和中西部轉移,繼而帶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轉移;同時將東南沿海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向中國的東北和中西部轉移,從而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 按照市場規律的發展要求,產業和市場的單向轉移已經開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產業轉移方面:一是集團性的開發建設紡織服裝產業園區,比如,河南的中國元通紡織城、遼寧康平的沈陽紡織服裝產業園、武漢的漢正服裝工業園等;二是企業性的開發建設工業基地,比如,福建的七匹狼服裝公司在沈陽建設的工業物流中心等。 在市場轉移方面:一是品牌、服務和商戶的轉移:比如,浙江義烏市場的管理、服務、品牌和商戶向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的轉移,全國標有義烏的市場已經近20個;另外,廣州白馬服裝市場、杭州四季青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