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次貸危機直接造成金融市場的“黑洞效應”,對投資者信心、金融信用、資產效應到實體經濟帶來重挫,并且直接影響到中國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和中國的低端產業和產品,繼而直接影響到我國紡織服裝的出口貿易,更影響到紡織服裝產業和企業的資金鏈、產業投資和資本運營。
“貓冬”還是“轉移”
針對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出現的一些問題,一些企業和市場人士提出了“貓冬”的應對策略。但是,這個“冬天”到底會有多長,人們并不完全摸底,怕的是“冬天”過去“春”沒來,失去調整好時機。究竟如何分析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面對的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紡織服裝產業在世界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就已經出現產業結構性問題,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預示著東南部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制造成本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同時,人民幣匯率的不斷趨升正在逐步吞食早已微薄的利潤,給紡織服裝商品的出口留下了長長的陰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匯率的上升趨勢還在不斷延續。據專業機構分析,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和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形成,人民幣的匯率出現機制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如此下去,紡織服裝全行業的產業目標和市場調整迫在眉睫。紡織服裝商品也許會象建筑材料、食品一樣,不再是我國主要出口的貿易品種,那些以出口貿易為主體的紡織服裝企業將面臨新的市場考驗。加上成本和市場方面的問題,紡織服裝產業不只是一個“貓冬”的問題,而是需要站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高度,重新評估紡織服裝產業的價值體系和市場形成機制,把產業結構性調整放在如何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實現產業和市場的戰略轉移的重要地位來思考。
結構問題突顯
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依據紡織服裝產業特點劃分為產地型市場和集散型市場,形成了以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為核心的市場格局。即,產業集群對產地型市場、產業集群對集散型市場。由于紡織服裝產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形成了紡織服裝產業與市場的高度集中。這種格局在以賣方市場為主、出口貿易為主的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隨著紡織服裝國際市場的變化,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勞動力成本、能源成本高居不下的情況下,這種“前店后廠”式的產業與市場格局顯然難以適應新的市場需要。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帶來陣痛,但從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的高度分析,新的結構調整將成為促進產業升級和市場轉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目前,東南“五省一市”紡織服裝產值、企業、市場等各項指標占全國的比重均已超過了86%。在中國東南“五省一市”,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圍繞這些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的投資很多都屬于出口導向型,如果出口前景變得黯淡,很多與出口貿易相關的市場力量所推動的高投資將迅速消失。目前,中國有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如果按照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比重計算,至少有近5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由紡織服裝商品的出口而換取的。一旦美元發生50%的貶值和風險,意味著我們全行業勞動成果的50%付諸東流。
首先,從出口產品結構看,紡織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30.8%上升到2005年的37.4%,其中紡織品出口147億美元,服裝出口256 億美元。如果出口貿易受阻,這些商品勢必會流回到國內市場。以往,一些紡織服裝企業以外銷自居,對內銷市場不屑一顧,對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更是嗤之以鼻,現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也將成為新的銷售平臺。市場的商戶和商品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
其二,外向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需要進一步調整。目前,不同類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比如義烏市場等,外向度高達50%以上,受到的市場影響會相對嚴重。而東北的一些集散型市場,比如沈陽五愛市場、哈爾濱紅博市場等,其受到金融危機和產業調整的影響不大。因此,南北之間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之間的調整和轉移也將展開,為新一輪的市場整合和對接創造了條件。
“內需時代”來臨
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和世界經濟的衰退,世界經濟將迎來“亞洲時代”,中國經濟將迎來“內需時代”。
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最大出路就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將成為未來紡織服裝長期發展的戰略。我國國內市場消費目前開始出現了三個亮點:一是社會消費增長達到13.7%,首次超過GDP10.7%的增長水平;二是農村消費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