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企業動態>正文
華興智能紡系統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實現了對每個工序和作業點的可視化監控,同時可以將實時數據傳遞集成和分析,從而實現生產全流程的網絡化、集成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
山東華興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模為5萬紗錠,年產各類高檔新型生物材料混紡紗6000噸的智能紡紗生產線于去年年底建成投產。生產線采用粗紗、細紗及絡筒組成粗細絡聯一體紡紗系統,實現了半制品、成品的在線檢測和控制、筒紗智能包裝輸送入庫。
華興紡織集團的生物新材料智能紡項目著眼于建成國內首條智能化紡紗生產線,設備全部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同時配以全流程自動化成套設備為基礎的數字化管理系統,運用現代信息網絡和數字技術、專家系統,可實現紡紗生產過程工藝參數的在線監測、數據顯示、集中控制和網絡監控,整體上實現了生產過程透明化、車間管理精細化,代表了目前紡機設備自動化、智能化的最高點。
日前,記者參觀了華興智能紡紗生產線,并借機采訪了山東華興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廣敏。
生產流程網絡化
記者:華興智能紡紗生產線可以說是集中了國際一流的智能紡紗生產裝備,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這些紡紗裝備。
胡廣敏:華興智能紡紗生產線采用特呂茨勒清梳聯設備2套,立達精梳設備1套,立達在線監測并條機8臺,青島環球粗細聯合智能粗紗機系統粗紗機13臺套,郎維緊密賽絡紡1680錠細紗機30臺及薩維奧自動絡筒機30臺。
生產線采用了全球首套無人編織袋包裝輸送系統,從絡筒機取紗、輸送、品種識別、機器人卸紗、堆垛、機械手拆垛、配重篩選、自動套袋、編織袋自動成包、自動貼標、自動碼垛、自動入庫、自動出庫、整個流程無任何人工直接參與,是真正的無人智能包裝輸送系統。
生產線采用了粗細絡聯系統:粗細聯軌道直接開入細紗機車檔,細紗機共10列紗架,粗紗整列自動更換,粗細聯軌道長度達到28公里,粗細聯實現了粗紗的自動紡制、粗紗和空管的自動化輸送、尾紗的自動化清理、紗管的自動篩選,實現了全流程的自動化。粗細絡整個過程無人接觸紗線。
30臺1680錠細紗機長車都配備單錠檢測,采用立達并條和立達自動接頭精梳機,以及特呂茨勒清梳聯。
記者:華興智能紡紗生產線還采用了國內首套智能紡系統,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胡廣敏:華興集團與三星集團SDS公司以及鄭州天啟自動化系統公司合作開發了國內首套智能紡系統。這套系統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實現了對每個工序和作業點的可視化監控,客戶可以實時通過互聯網了解訂單的進度和質量情況。同時系統可以將實時數據傳遞集成和分析,以數據分析反向指導生產管理,實現了集生產狀態遠程監控、產量報表自動生成、質量數據實時監視、訂單實時跟蹤、無縫集成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等功能為一體的管理平臺,從而實現生產全流程的網絡化、集成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
生產效率提高36%
記者:智能紡紗生產線實際生產效果如何?
胡廣敏:華興智能紡紗生產線采用多項先進工藝技術使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幅提升。
梳棉、并條均采用直徑為1000mm的大條筒,大大減少了紗條接頭次數,因此也減少了質量異常值,減少了因紗條接頭帶來的粗節或細節。
T-Con梳棉機隔距優化設定工具和NEPCONTROL在線棉結監控裝置專利技術,保證了疵點時刻達到質量要求。
梳棉及并條均使用了最先進的自調勻整設備。卓越的檢測精度和動態的自調勻整可確保棉條質量,明顯改善條干水平。
立達E80型精梳機加大了錫林的梳理弧長,提高了精梳機的梳理能力,使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提高。E80精梳機的精梳條質量可比普通弧長的精梳機減少紗疵20%~30%。E80精梳機采用機器人自動接頭并采用大條桶,提高了生產效率,換桶次數可減少10%,采用自動接頭,質量比人工結頭好,棉條更加均勻。
華興集團在國內首先使用了從粗紗到入庫的無人運輸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可以減少在運輸過程中對產品的損害,避免人為的質量隱患。
配備西班牙品特Pinter管紗單錠在線檢測系統,在每個錠子上配備一個傳感器,實時監測每個錠子運行情況與生產效率等數據,并通過網絡化技術及時反饋到車間與廠部管理層的電腦視頻上,可及時采取措施消除異常錠子及缺陷部件,使生產正常運行。對管紗質量實時監測,彌補了傳統的離線檢測的片面性,使所有紗線都能夠得到檢測和監控,從而使筒子紗的質量大大提高。
應用智能紡系統改變了企業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維,使人、設備、軟件系統融為一體,互聯互通。企業應用智能紡系統后,產品質量持續穩定、一致性好,同時生產效率提高了36%。
智能化剛剛起步
記者:您如何看待智能化?
胡廣敏:所謂智能化,是指由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紡織行業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匯集而成的綜合應用。智能制造技術在紡織行業的應用不是為了趕時髦,而是現實的迫切需要。對華興而言,智能紡不是口號和概念,而是能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一種模式。
智能化應該有幾個層次。一般的工業化再提升到自動化,這里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也可以說兩化融合的結果就是自動化,也可以說自動化和信息化是相伴相生的,也可以是相獨立的分支,但這些都不能叫智能化。我們現在對智能化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其實還沒有真正深入理解它,智能化的核心應該是智和能融合在一起?,F在的智能化做到了“智”,即使用技術等諸多手段,將很多數據收集起來,然而數據只是一個手段,反復使用數據,才是智能化。
記者:對于華興智能紡項目您有什么樣的構想?
胡廣敏:目前我們的智能紡紗生產線存在三大問題。
首先整個紡紗流程并沒有完全實現連接。所能實現的清梳聯、粗細絡聯等也只是將工序連接起來了,是模塊化的、階段性的,紡紗半制品在各工序還是斷開的,還無法實現從原料直接到成紗的智能工廠的總集成。所以華興集團智能化項目,可以稱之為集團公司下的一個智能化工廠,有了這種概念和框架以后,再不斷升級。
第二個問題就是設備一定要為應用服務。我們現在所有設備都是封閉的,紡紗企業只是被動的應用者。不論是新型系統,還是新的設備技術,都一定要基于紡紗工廠的需要,應該由紡紗組織管理者提出構想,然后對軟件、硬件進行配備。后期對所配備的設備、軟件進行狀態管理評估尤為重要,而不是只關注設備的靜態性能。華興集團智能紡項目在啟動時,對于設備的采購,都要先做反復技術交流。因為,要想做到真正的智能紡,必須要了解我們將要采購的設備到底具有什么特點,前后工序是否能匹配,數據是否能開放,開放的數據是否能滿足智能紡項目的要求,通訊接口的協議情況如何,要求取得的數據是原數據,而非加工過的數據。以上這些都是智能紡項目要求的,否則很難實現智能紡的含義。說到底,所謂的智能化,就是生活和生產方式的一個標準化,利用現代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其連接起來,展現出來。
第三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協同,實現產業鏈價值最大化。另外,我們需要冷靜理智的去看待互聯網。互聯網時代來了,我們怎么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來改造我們的生產系統,實現有效轉型,這才是關鍵。而智能化就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的工作方式。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把智能化的共性技術與紡織專業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最終實現上下游的整合和協同。華興計劃按照構建智能工廠、構建智能公司、構建全產業鏈管理系統“三步走”的步驟,在3年內構建起華興智能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