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企業動態>正文
海寧許村鎮被譽為“中國布藝名鎮”。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許村鎮蕩灣村沈咬榮等16家農戶創辦首家聯戶企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家紡業已經成為海寧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如今,電子商務的發展,正在為小鎮經濟激發新的動力。一個創辦于2015年8月,作為首個品牌窗簾O2O平臺,許村鎮的創新性“互聯網+”項目——“簾到家”,正在改變許村家紡業的現狀。
目前,“簾到家”平臺分公司已達29家,入駐生產型企業近50家,線下服務網點已達1000余家,明年該一數字預期翻十倍。
借道電商,許村家紡欲涅槃
胡傳剛是“簾到家”市場部經理,即使在春節期間,他還是電話不斷,業務繁忙。
他告訴記者,在之前八年的家裝傳統渠道營銷生涯中,他們發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因為產能過剩,廠家生存越來越困難;二是從廠家到消費者,中間環節過多,導致價格層層攀升。老百姓難以負荷最終的零售價,反過來加劇了“去庫存”的困難程度,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以前我們要去北上廣參加展會,三天成本要100萬左右,業務推廣成本大,對實體經濟卻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
發現行業癥結后,“簾到家”的創始團隊將目光投向了如日方升的農村電商。在政策利好和技術及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大背景下,簾到家應運而生。
乘上農村電商的東風,通過互聯網扁平化的結構,提供更大的壓縮成本空間,為廠家和消費者都提供了好處。“我們‘簾到家’是垂直的專業化平臺,所有入駐的都是廠家而非銷售商,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
“簾到家”一期注冊資金一千萬,目前有正式員工60多人,三十歲以下的員工占百分之六七十。“很多年輕員工都是原來在一線城市上班,還有一些是直接從高校畢業就來了。”
“許村是家居布藝行業的聚集地,也是一個傳統制造業。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電商的方式,實現一次涅槃重生。”
深耕產業,助推農村創業潮
郭清華是土生土長的海寧許村人。因為看好這一互聯網+的平臺,他不單單加盟“簾到家”,成為“簾到家”的上游供應商,還投入到簾到家的市場推廣中來。“以前農村的窗簾,鋼絲繩一拉,遮羞布一樣?,F在不一樣了。”他希望通過自己和“簾到家”的合作,把更美的窗簾帶進農村,把許村的布藝帶進全國的各方土地。
傳統的家居布藝營銷模式受時間、空間限制非常大,消費者和商家的成本消耗都非常大,尤其是農村等基礎設施不盡完善是地區,村民只能遠赴較大的城鎮選取家裝材料,費時費力。然而,當傳統營銷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產業發展多了一條騰飛之路。
“我們深入村鎮開發網點,城鎮和農村的布藝需求與供應都可以通過一根網線得到互通。”郭清華說,消費者只要點點鼠標,在簾到家平臺提供的豐富選擇中挑選產品,距離客戶最近的網點就會收到下發的訂單。隨后網點工作人員上門測量、實物展示、設計制作、進行安裝,完善的一條龍服務極大節省了彼此的成本。降低的成本也為線上產品降價提供了空間,實惠了消費者。
“農村電商是接下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又是許村人。海寧集中了很多知名的家紡布藝行業,都是傳統行業,我們充分利用原有的成熟物流,借助農村電商的平臺實現變革,把我們海寧家紡產業推到千家萬戶。農村電商幫助我們能夠把自己最有特色、最大的優勢拿出來。”
郭清華告訴記者,他周圍的線下網點主要由30至40歲當地正當盛年的年青人組成。他告訴記者,有很大一批線下經銷商是來自農村的。
“我們深入村鎮開發網點”。郭清華說,農村的年輕創業者互聯網意識強,農村的出身背景又能夠很好地對接線下鄉親。同時,簾到家的電商運營模式,讓創業變得更簡單了。“原來需要店面租金、裝修費等,現在只需要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可以開店。”
開一家傳統家居店一般需要資金七八十萬,其中80%的店鋪面積是用于展示,空間浪費比較大。而簾到家的網點3萬資金就能起步,互聯網,手機、電腦就是展廳,具體的實物展示一本樣品書就能搞定。
“我是海寧人,我是許村人,也許我這個行業微不足道,但是能把家鄉的家紡布藝帶出海寧,為大伙創收,我很驕傲。”郭清華說。許村窗簾企業借道電商O2O謀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