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企業動態>正文
服裝產業是平湖市特色支柱產業,一度為當地贏得“中國出口服裝制造名城”、“中國服裝跨國采購產業基地”、“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試點地區”等眾多美譽。浙江得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經過36年的發展,該企業在業內有口皆碑,擁有優衣庫、迪卡儂、海瀾之家等知名品牌客戶。2015年,得盛實業年銷售收入達到6.3億元,利稅超過7000萬元。
“兩條腿”前行 立足日本、開發歐美、守住內銷
浙江得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79年,在當時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鄉鎮企業。最初,得盛實業主要是為上海的時裝公司、服裝批發部做服裝加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企業開始做日本的服裝訂單。
“當時日本的訂單量雖然小,但是要求特別高,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為企業在質量管理上打下了基礎。”浙江得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仿其說。
令徐仿其記憶深刻的是一次為一家日本企業加工服裝,由于服裝的顏色是白色的,客戶要求車間內加工的服裝不能掉在地上。為此,不少員工從家里帶來了床單鋪在地上,最后整個車間的地上都鋪滿了床單。“最終交貨后,客戶贊不絕口。”徐仿其說,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得盛面對“挑剔”的日本客戶,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隨著服裝行業競爭的加強,企業要發展僅僅靠日本訂單是不夠的。這時,得盛將目光轉向了歐美市場,歐美市場的開拓讓得盛的業務站上了一個新臺階。
一方面做好海外市場,一方面也不放棄內銷市場。“我們已經與森馬、海瀾之家等知名品牌合作,為他們做代工服務。”徐仿其說,雖然這幾年都在說服裝行業不景氣,但是我們還是依靠過去打下的基礎,源源不斷接到訂單。數據顯示,2011年,得盛的銷售額在4億元,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了6.3億元,實現了銷售收入的大幅增長。
質量為上 把加工企業當做品牌來打造
“你看,就是衣服上的一個商標,我們都要確保100%的準確,1%的次品到顧客手中就是100%的次品,一個都不能錯。”說起質量意識,徐仿其有著自己的理解,質量是奠定企業發展的基石。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得盛實業就引進了上海一些國營紡織、服裝企業的管理人員,帶來了國有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質量管控體系。一方面由這些人給員工進行培訓、輔導,傳授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企業自己也選拔有技術、有經驗的人員到管理崗位上,為整個企業的生產管理理順關系。
不僅如此,每年企業都要花費大約300萬元進行設備更新,提高產品品質和工藝。“現在我們員工的質量意識都很強,產品的次品率大大降低。”徐仿其說。
而一旦出現了問題,企業也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補救,絕無二話。徐仿其告訴記者,現在服裝生產也是實名制了,生產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不再隔著品牌運營商,而是零距離接觸,有了質量問題,馬上就能追溯到廠家。“作為我們生產企業而言,對消費者負責也就是對自己負責。”徐仿其說。
正是有了這樣的態度,質量穩定、交貨及時,為得盛立下了良好的口碑,該企業也成為出口商品免檢企業。
以人為本 承擔企業應盡責任
眾所周知,服裝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據悉,得盛實業現有員工2100人,人員穩定成為企業不斷壯大的基礎。
在得盛實業員工中,記者看到每位員工都有一份“私人訂制”的掛歷,掛歷上印著員工的合影,包括管理人員和車間班組。“雖然這是企業的一個小小舉措,但是也溫暖了我們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心。”浙江得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裁剪工小楊感慨地說。
該企業不僅提供工作餐、員工宿舍,而且宿舍內都配有洗衣房、數字電視、空調、衛生設施等,解決員工生活上的“小煩惱”。“我們通過多項措施,留住老員工吸引新員工,如今最老的員工跟企業一樣,也有36年工齡了。”徐仿其說。
人留住了,企業也壯大了,在稅費繳納上得盛實業也決不含糊。2015年,得盛實業利稅超過了7000萬元,2014年度該企業被評為畝產稅收A類企業。徐仿其表示,依法納稅是企業應盡的責任,這兩年國家不斷推出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這也說明了政府對企業的關心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