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實現紡紗染色全動化 協同創新攬大獎
一家規模不大、歷史不長、位置不優的紡織企業——山東康平納集團,竟能斬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憑的是什么? 康平納的名字,即便在所在城市泰安市,一些市民也不太熟悉,可是行業內卻不敢小瞧。該公司研發的全自動筒子紗染色全套生產線,世界領先。而德國、意大利等紡織設備先進國,也僅研發出局部自動化臥式染色生產系統。 走進偌大的公司印染車間,幾乎看不到人的操作環節,整個紡紗染色過程在全世界首次實現了全自動化。集團董事長陳隊范介紹,該裝備實現了100多臺套設備、2000多個參數在線檢測、實時全流程閉環控制,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節約用工七成以上。 中國紡織業有個短板:企業精通工藝,院所擅長機械。行業內做設備的人不完全了解紡織工藝,負責紡織工藝的人又不懂設備。“買了設備掙錢,掙了錢再買設備”,成了很多企業走不出的怪圈。陳隊范暗暗下決心,搞自己的設備,走自己的路子。 康平納做毛紡起家,搞紡織機械還是頭一次。“紡織新材料、染整新工藝、染整裝備是一個涉及紡織、印染、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現代管理等多學科的系統工程,憑一己之力顯然不現實。”陳隊范決定借“外腦”,走產學研合作道路。于是,有了與機械科學總院的合作,雙方共建研發團隊。“這是一個突破性的創新,相當于企業雇了我們一個高素質的團隊。如果完全靠企業自主培養這些人才,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單忠德說。 團隊中,機械科學總院30人,人事關系仍屬于院所,實際上工資和科研經費都由康平納公司承擔,每年的大部分時間待在企業里。 搞科研,意味著企業要拿出真金白銀。八年來,企業除了維持正常的運轉外,幾乎把利潤全部投到了科研上。企業每年投入的科技活動經費占銷售收入的5%以上。 產學研合作之路,往往不平坦??蒲行枰獣r間,但有些企業急功近利,合作就可能擱淺。陳隊范說:“前期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看不到經濟效益,但我們互助互信。事實也證明,雙方通過精誠合作、協同創新,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我國是紗線生產大國,但高端紗線一直依賴進口。這一技術裝備,大幅度提高了紡織染色的質量效率,色差由原來的4級提高到4.5級以上,染色一次合格率由80%提高到95%以上,工藝穩定及生產運行可靠性由原來57%提高到95%,生產效率提高15%,超過了德國、意大利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