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溝大布
雷溝大布最初為土紡土織,俗稱“杜經杜紆”。為人工剝籽,人力彈花,紡輪捻線,手搖紡紗,手工織布,初為手工穿梭,光緒年間改手穿為拉梭。隨著鐵木機的誕生,工效大大提高,勞動強度相應減輕。雷溝大布的傳統工藝比較講究,以手工制作為主,技藝精湛。從種棉花、收棉花、去棉籽、彈絮棉、卷棉條、紡紗錠、戽紗成“紀”、漿洗、染色、晾曬、經紗、做筒管、穿棕、織布。初始為手穿,后改為手拉,經“杜經杜緯”,織成“杜布”。
誕生于張家港金港鎮后塍的雷溝大布已走過了400多年的歷史,在清代乾隆年間達到了頂峰,當時雷溝大布的生產工藝已非常領先,布料質地緊密且經久耐用,經土法印染成青藍、鐵灰、墨黑等多種顏色的花紋圖案。然而,隨著工業化浪潮的巨大沖擊,改良滯后的雷溝大布逐漸走向了衰落。2009年,金陵紡織有限公司被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雷溝大布的傳承單位,開始了對雷溝大布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的使命。
張家港市選擇金陵紡織有限公司不是沒有道理,金陵紡織的老工人大多是雷溝大布的原始家庭織戶,而董事長黃勝良更是20多歲就進紡廠當機修工,對雷溝大布和紡織歷史十分了解。
保護和傳承雷溝大布,僅僅是了解還遠遠不夠。金陵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學治說,金陵紡織不僅針對雷溝大布的保護與傳承建立了專門的展館,同時代表蘇州參加上海世博會,還為雷溝大布注冊了商標。
一切有關保護和傳承雷溝大布的舉措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對于金陵紡織而言,將雷溝大布所代表的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相結合又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已經與法國設計師工作室展開合作,對雷溝大布的產品進行歸類梳理。”王學治表示,下一步計劃建立更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用以全面展示雷溝大布等非遺項目精品。同時,金陵紡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已經成立,依托于此也出版了相關的非遺傳承書籍。
紡織服裝企業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并不能獲得明顯的經濟效益,但企業有責任去保護和傳承地方歷史文化遺產。王學治認為,企業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中,最為難得的收獲是找到了企業自身發展的脈絡。
“雷溝大布作為享譽海內外的紡織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品牌效應,這筆無形的資產可以幫助企業取得社會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的雙贏。金陵紡織未來計劃以雷溝大布為依托,策劃新的品牌。”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