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花:科研提升產業鏈價值
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用“公司+農戶+基地”的訂單合作模式,鼓勵農民種麻和增收。近年,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蘇、甘肅、福建、新疆等地大面積種植黃麻,還把黃麻種植到了非洲馬里、貝寧。 去年,中央提出了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奮斗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主要是通過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從紡織企業對于黃麻原料的需求角度和可操作的層面來看,種植黃麻確實是農民增收的一個有效途徑。 “種植黃麻的季節正好是農閑季節,一般來說,在五月份播種黃麻,十月份就可以收獲了。以農民種植黃麻每人每天可獲得80元的報酬來看,整個黃麻的種植到收割一季下來,每個種麻的農民大約可以增收五千到六千元。”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忠表示。 改良鹽堿地 黃麻不與糧爭地 黃麻是一年生草本韌皮纖維作物,與其他植物纖維相比,黃麻不但種植成本低,對生長條件的要求也很低。當黃麻種植到鹽堿地后,其底部的葉片從下而上逐步脫落腐爛回歸土壤,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從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另外,收割過后黃麻的根繼續保留在土壤中,經過一段時間后也會轉化為有機質。 “黃麻雖說自身具有比較好的耐鹽堿能力,但它以前卻是與玉米、水稻一樣是種植在普通土壤里面的。隨著我國可用的種植地面積越來越小,不可能再用良田來種黃麻,只能利用其本生的耐鹽堿特性,將其種植在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上。”劉國忠介紹。 為進一步提高黃麻改良灘涂鹽堿地的能力,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林科院等一批麻類研究所,進行耐鹽性黃麻品種選育栽培以及黃麻對鹽堿地的改良作用研究。該研究保持了黃麻原生態綠色生長的特點:種植進程不施化肥,根系發達,能防止水土流失,還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100%生物分解,對環境無害。 如今,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申請了兩項黃麻種植專利,并在種植過黃麻的灘涂鹽堿地上成功試種了水稻、大豆等作物,長勢良好。實驗表明,三年種植過黃麻的鹽堿地,第四年就可以種植其他農作物了。這與傳統的灘涂鹽堿地8~10年的廢地改進周期相比,大大縮短了土壤改良周期。目前,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僅在江蘇蘇北地區種植的黃麻,便可改良1.4萬畝灘涂鹽堿地。4年后,改良的灘涂鹽堿地可以種植糧食等作物,為社會創造更多的效益。 產學研結合 突破黃麻加工瓶頸 由于黃麻纖維中木質素和半纖維素含量較高,導致纖維粗硬,支數低,彈性及斷裂伸長率也低,因而長期以來,黃麻纖維一直被用于加工麻袋、麻繩及其他包裝材料等低附加值的產品。2002年開始,紫荊花公司聯合東華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科院麻類研究所等一批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可再生綠色麻纖維技術的研發實踐,并成立了國內唯一一家黃麻纖維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對黃麻纖維粗硬、不易染色、加工難度較大等缺點進行多年的聯合技術攻關。2003年公司又聯合東華大學成立了“東華紫荊花紡織研究開發中心”,成功申請了核心發明專利“黃麻的脫膠工藝”。 劉國忠表示,公司用了整整8年的時間,攻克了國際上一直未能解決的“黃麻纖維分離度低、可紡性差、脫膠、脫色難,有嚴重刺癢感”等關鍵性技術問題。成功地將黃麻纖維轉化為細軟面料,實現了黃麻纖維精細化與紡織染整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也因此榮獲了中國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江蘇紫金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出的新型黃麻纖維“摩維”,其獨特的不規則多角形構造,使其吸濕性高出一般化學纖維數倍,由它制成的紡織品透氣性強、散發快而且手感柔軟,色彩亮麗、懸垂性佳,夏季涼爽、冬季不悶濕。 “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傳統紡織印染產業轉型而來,經過近年的不斷科研創新,已擁有專利500多項,包括發明專利130項,實用新型專利73項,現有專利評估價值已超過3億元,未來我們會繼續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原始動力。”劉國忠介紹。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