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課:亞麻在中國的歷史
在我國,纖維用亞麻的栽培史不足百年,紡織史則更短。但作為食用和藥用的油用亞麻的種植卻有悠久的歷史。 公元十一世紀蘇頌《圖經本草》中載:“亞麻籽出兗州,味甘,微溫,無毒……治大風疾。”說亞麻仁有養血祛風,補益肝腎的功效。用來治療病后虛弱,眩暈、便秘等癥。又據《滇南本草》所載,亞麻的根“大補元氣,烏須黑發”,莖“治關風痛”;葉“治病邪入竅,口不能言”。十六世紀,在《方土記》一書曾這樣評價亞麻的用途:“亞麻籽可榨油,油色青綠,燃燈甚明,入蔬香美,秸可作薪,粕可肥田。” 1906年,當時清朝政府的奉天農事試驗場(今在遼寧省沈陽市)從日本北海道引進俄羅斯栽培的纖維用亞麻“貝爾諾”等4個品種。先后在遼寧省的金州、遼陽,吉林省的公主嶺、長春、吉林、黑龍江省的海林、一面坡、哈爾濱、雙城等地進行試種。到1936年,經過三十年的試種試驗證明,黑龍江省的松嫩平原,吉林省中部平原和東部部分山區適合種植亞麻。并相繼在這些地區建立了亞麻原料生產廠。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