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盛虹股份的發展戰略看化纖業發展方向
領跑者的新跨越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盛虹股份的幾項新動作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2013年5月5日,盛虹集團蘇震生物量產5萬噸生物質差別化纖維項目在吳江震澤鎮奠基,該項目投產后,將打破跨國公司技術壟斷,使盛虹成為全球第二家擁有完整產業鏈生產該產品的企業。 2013年10月,在土耳其召開的ISO/TC38紡織品國際標準年會上,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梅鋒正式以國際標準化組織人造纖維組工作組召集人的身份,主持參與新的國際標準制定項目,這是繼盛虹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印染業ISO秘書處工作之后,盛虹承擔的又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工作。 2013年10月28日,國望高科二期第二套裝置項目即25萬噸差別化纖維項目正式奠基,標志著國望高科二期125萬噸差別化纖維項目進入實際建設階段,二期項目一旦投產完成,可以大量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 盛虹股份在依靠一項項自主創新技術,不斷推出差異化、高端化纖維新品的同時,還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而積極承擔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致力于提高我國化纖產業在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也體現出了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從配合其他企業參與制定、修訂國家標準,到主動提出國際標準草案、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研發,盛虹不僅樹立了在全球紡織業的領先地位,更實現了中國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重大突破。” “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中國雖是紡織大國,但長期以來出口紡織品的印染加工、貿易和檢測所依據的標準和方法幾乎都由國外制定,“看臉色”制約了國內產業的發展。而且,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如果準備起草有關紡織品的國際標準,必須得到ISO/TC38的認可。因此,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在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上拿到話語權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制定權威的標準體系,首先企業的技術創新實力要過硬,這樣才能有話語權。而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球超細纖維的最大供應商,建立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紡織品檢測中心、國家級化學纖維檢測中心、國家級超細纖維生產研發基地等,在關鍵技術和產品方面擁有發明專利21項,PCT專利1項;在國家紡織行業標準制定、修訂中,主起草了國家、行業標準8項。其中在PTT的聚合與紡絲方面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0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1項,形成了在PTT合成技術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專利群。盛虹關于PTT合成方法與裝置的發明專利打破了跨國公司對我國PTT聚酯合成技術的壟斷,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知識與產業界的技術難題,成為在化纖行業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標桿企業。 2011年3月,經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ISO/TC38/SC1秘書處從英國遷往中國,落戶盛虹集團。工作范圍涵蓋與紡織品印染有關的所有技術內容,包括產品規范、測試方法、術語定義等。此后,盛虹進行了2年多的人員培訓等一系列籌備工作。 3年來,盛虹先后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紡織品化學纖維長絲沸水收縮率試驗方法》和《紡織品合成纖維長絲干熱收縮率試驗方法》等項目,為促進國內相關行業技術進步作出了貢獻。 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表示,盛虹將充分利用已有平臺,推動國內更多紡織印染優秀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修訂工作。同時,加強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建立與國際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產業發展相配套、與先進技術標準相銜接的標準體系,以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 梅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人造纖維組工作組召集人,將有助于提升我國紡織化纖行業在標準制定、修改和貫徹等方面的話語權,同時,對于促進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推動化纖標準體系建設、提升紡織化纖技術的水平,以及顯著提升我國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與水平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相信盛虹能把國內對口的工作做好,盛虹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信心”。 ISO/TC38/SC1秘書處秘書長趙學謙說:“從配合其他企業參與制定、修訂國家標準,到主動提出國際標準草案、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研發,盛虹不僅樹立了全球紡織業的領先地位,更實現了中國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重大突破。” 完善記憶纖維產業鏈 “在資源與環境制約日益趨緊的形勢下,新型纖維材料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盛虹生物基纖維的開發,很好地解決了纖維產品同質化問題,對行業產品結構調整將帶來重要影響。” 以生物發酵技術為核心的綠色生物質材料及新型纖維開發,能夠部分替代傳統石油化工工藝,代表了當前新材料技術的制高點。2013年5月5日,盛虹集團蘇震生物量產5萬噸生物質差別化纖維項目奠基。蘇震生物項目一期總投資4.5億元,生產PTT生物質差別化纖維5萬噸,年產2萬噸PDO,年銷售額19億元。二期預計投資10億元,生產PTT生物質差別化纖維10萬噸,年產4萬噸PDO,年銷售額將達40億元。項目投產后,將使盛虹成為全球第二家擁有完整產業鏈生產PTT的公司。 PTT纖維是新興纖維品種,綜合了錦綸的柔軟、腈綸的蓬松、滌綸的抗污以及接近氨綸的彈性恢復能力,將各種化纖優良性能集一身,被稱為“記憶纖維”。由于該纖維的PTT聚酯原料合成十分困難,技術門檻和安全門檻極高,多年來一直被世界寡頭壟斷。2012年,盛虹自主研發、設計并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我國首條年產3萬噸PTT聚合裝置開車一次成功,打破了跨國公司長期以來對該行業核心技術的壟斷。 但是,作為PTT聚酯的關鍵原料,1,3-丙二醇(PDO)的工業化生產技術,尤其是生物轉化法還一直掌握在一家美國化工巨頭手中。清華大學在國內最早開展利用生物柴油副產物甘油發酵生產PDO的研究,其核心專利已獲得包括美國在內的10多個國家的授權。該技術使用生物質原料,從日??稍偕纳镔|材料中提取,符合當前世界低碳環保、資源可再生技術發展趨勢。 盛虹通過與清華大學多年來的緊密合作,在PDO制備的產業化上取得突破,并形成了具備生物基纖維特點,集PDO 生產、PTT 合成、PTT 紡絲、PTT面料印染技術和產業化一條龍,完成記憶纖維產業鏈最后拼圖。“如果不能解決原料問題,我國新型生物基纖維的發展就永遠會受到國外限制。”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表示,蘇震生物項目的落地,為國內化纖工業培育新興產業、催生新的增長點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將成為引領化纖工業發展的新潮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表示:“在資源與環境制約日益趨緊的形勢下,新型纖維材料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盛虹生物基纖維的開發,很好地解決了纖維產品同質化問題,對行業產品結構調整將帶來重要影響,將為我國化纖行業科學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搶占功能纖維制高點 “PET復合彈性纖維是未來纖維發展的方向,盛虹希望進一步提升復合彈性纖維形成的理論水平,建立理論模型,為下一步的研究開發提供技術支持,指明發展方向。” 目前,盛虹股份擁有140萬噸/年的聚酯差別化纖維產能,滌綸長絲差別化率超過了80%,滌綸低彈絲(DTY)及超細纖維系列產品行業排名為國內第一位,其中生物基合成高分子纖維(PTT)與全消光纖維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35%與57%,但盛虹創新纖維技術的步伐從沒有停滯。 2013年3月18日,盛虹集團博士后科研項目——“PET復合纖維的彈性產生原理、調控機理及應用”正式開題,項目將借助產學研合作,為新型復合彈性纖維建立理論模型,搶占行業制高點。 “從之前的超細纖維到記憶纖維再到如今的復合彈性纖維,多年來創新一直引領著盛虹轉型發展。”梅鋒介紹,盛虹研發人員依據復合纖維的卷曲結構產生彈性的理論,選擇具有不同粘度的PET樹脂進行復合紡絲,獲得的產品已經具有一定的彈性,而且產量大價格優,但缺點是彈性不易控制,導致生產工藝存在一定盲目性。“研究PET復合彈性纖維的機理,從而解開生產工藝參數與彈性之間的謎團,并指導PET復合彈性纖維生產,使彈性可控,便能減少生產工藝中的盲目性,改善產品性能,提高附加值。”博士后課題研究員、江南大學博士蔣學說。 據悉,用新一代復合彈性纖維做成的織物,不管是機織類還是針織類產品,在舒適度和色彩上都具備諸多優秀性能,而且比傳統纖維更環保。梅鋒表示,盛虹希望通過博士后科研項目,進一步提升復合彈性纖維形成的理論水平,同時建立理論模型,為下一步的研究開發提供技術支持,指明發展方向。 在持續研發的基礎上,盛虹股份為釋放功能性纖維生產活力,繼2012年國望高科一期60萬噸功能性纖維項目全部投產完畢后,二期125萬噸差別化纖維項目也進入實際建設階段。2013年10月28日,二期第二套裝置項目即25萬噸差別化纖維項目正式奠基。 據了解,國望高科二期125萬噸差別化纖維項目共有五套裝置。項目所采用的聚合裝置由公司首創在反應過程中在線添加功能性第三單體、連續化工藝生產路線,以充分改善熔體的理化性能,具有反應充分,流程短,生產能力大,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低等特點;紡絲裝置則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環吹風生產技術,卷繞采用最節電的10頭或12頭紡WINGS技術;加彈裝置以特殊設計,專項提供,融入了公司的要求元素。在此基礎上,公司對設備進行二次改進,使其具有錠位多,高速、節能、高品質的特點;通過在線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發創新,可以有效提升車速,增加單位時間生產效率。年產25萬噸差別化功能性纖維項目作為整個二期項目的第二套裝置項目,計劃投資20億元,該項目的相關設備裝置充分考慮了節能、降耗,產品品質優良等特點。 以創新的纖維技術作為企業發展的主要支撐,成為國際化、品牌化,形象鮮明的綠色科技纖維企業,這是盛虹股份的發展目標,也是我國化纖產業發展的方向。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