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日班組綻放“卓越”之花
劍桿二工段在集團2014元旦晚會上演出
如果把企業比作一座大廈,那么班組就是大廈的基石,只有每一塊基石堅穩牢固,才能為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成立于2000年的孚日家紡毛巾一公司劍桿二工段主要生產中高檔毛巾產品,班組現有員工146人,其中技師11人,高級技師5人,先后涌現出包括全國紡織技術能手、省級技術能手、金牌工人等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成為孚日集團高技能人才最密集的班組,并于2013年11月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郝建秀小組式全國紡織先進班組”。
孚日家紡毛巾一公司劍桿二工段獲得“郝建秀小組式全國紡織先進班組”,工段長李清水作為代表上臺領獎
“取經”加實干 做表率聚人心 服務于企業生產建設,努力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是新一代知識型職工職業道德的核心要素。工段成立當年入廠的李清水如今已是該工段的工段長,2002年8月公司選派李清水等6名技術骨干到瑞士學習蘇爾壽G6200劍桿織機的操作技能,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設備,他利用一切時間向國外技師“取經”。2001年公司從德國引進20多臺生產設備,當時訂單計劃非常緊張,面對艱巨的設備安裝任務,李清水帶領工段安裝人員白天爭分奪秒,晚上加班加點,提前10天完成了安裝任務,保證了車間生產計劃順利進行。在圍著織機看了幾圈后,國外技師不由得向他們豎起了大拇指。 每年春節因停車時間長,天氣相對寒冷,使得節后開車極易形成霧水,造成大量線路板損壞,而線路板價格昂貴,且等待配件的時間長,由此給公司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在和設備科相關人員充分溝通和反復論證后,李清水提出了“休班不停電”的大膽設想,將蘇爾壽G6200劍桿織機、史陶比爾提花機不斷電,并將提花機打到全落綜平的位置,同時安排專人值班以確保安全,從而有效解決了休班后設備長時間無法正常運轉的重大難題。在日常工作中,李清水不斷推進工藝革新,先后解決了對織機核心部位打緯凸輪間隙的調節和更換、更換起毛電機、送經電機編碼器等問題,保證了工段設備運轉率始終保持集團領先,也使自己真正成為了劍桿二工段的“火車頭”。
激發團隊潛能 技術革新出彩 沒有鉆研精神,就談不上技術進步,在人人爭當“技能尖兵”的濃厚氛圍下,二工段成員群策群力開展技術革新。由于設備不斷老化,工段大量提花機模塊豎鉤經常出現運行不規則現象,嚴重影響機臺運轉效率。“拼命三郎”施誠主動請纓,帶領維修工一個多月吃睡在現場,最終通過制作模塊測試裝置、批量修理、專人維修等方式,及時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此后,施誠還解決了許多“疑難雜癥”,如將提花機可織造筘幅根據機型改為統一的筘幅,一吊一機臺改為滿筘幅,并提出采用專人管理織機邊剪等,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2008年,應公司要求及全國環保方針“不用PVA,節能減排,環保上漿”, “設備整容師”李寧選擇K-3000型環保漿料替代PVA漿料,在毛巾坯布上進行實驗并制定了一套合理的漿紗工藝,使漿料成本大幅度下降,每年可為公司節約6萬元的費用,且漿紗效率由原先的80%升至90%。2009年,他又改裝了祖克漿紗機的錫林閥頭潤滑油路,用道達爾的GERAN FG潤滑脂代替了原先的perma自動加油器,既降低了費用,又降低了工作難度,每年可為公司節約近10萬元。 在模范帶頭、榜樣引領下,工段全體員工把創新、改進當成一種自覺行動,先后創造出蘇爾壽G6200織機毛經張力桿用不銹鋼管代替、蘇爾壽G6200織機配件國產化、制作鋼筘架子、用增壓氣缸代替空壓機、蘇爾壽G6200織機安裝順毛裝置等一大批技術革新工藝,為企業節約成本100多萬元,劍桿二工段如今已成為公司技術創新、工藝優化的高地。
練就一身絕活 班組群芳爭艷 作為劍桿二工段“半邊天”的紡織女工,也用辛勤的勞作換來了滿庭芬芳。2000年3月進廠的劉曉娟,先后在劍桿織機和多臂織機上擔任過擋車工,她的打結和經紗的對接、六綜三筘,在操作測定中都超出了優一級水平。憑借嫻熟的操作技能,2007年11月,劉曉娟榮獲“全國家用紡織品行業技術能手”稱號。2011年又被高密市授予“十大金牌工人”稱號。伴隨著榮譽而來的,還有責任,2013年,集團設立“劉曉娟技師工作站”,在這個新的工作崗位上,她將自己練就的絕活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工友,由她創立的“三指繞線瞬間橫穿”斷經處理法和“三纏連環雙手接”斷緯處理法,現已在全集團范圍內廣泛推廣。 2000年,王維麗作為優秀擋車工被選到蘇爾壽織機擋車。由于織機在織造產品時斷緯后容易出現高毛、矮毛或橫抽毛等疵點,王維麗發現織口的停車位置角度大小是出現疵點的主要因素,她與同班組姐妹相互配合,不斷調整停車位置的角度,最終避免了疵點的發生,使得公司產品質量指標提高了1.5%,每年為公司帶來經濟效益60多萬元。2002年,王維麗調到改接組,她對提緞毛巾織機的接經拖線步驟進行了改進,每接一次經軸大約節省棉紗0.5kg~0.7kg,如果按每天接經40個計算,一年可節約棉紗7噸左右。同時,她采用新的“定點分區”改機方法,使改機時間比以前縮短了一半,明顯提高了車間機臺運轉率。2007年10月,王維麗代表高密市參加了山東省紡織技能大賽,她憑著高超的技術水平,過硬的心理素質,在來自全省8個地區、12家企業的76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被授予“山東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并獲得“優秀技師證書”。 “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是二工段另一位女勞模孟憲麗常說的一句話。她在長期的擋車工作中摸索和總結了一套先進的操作經驗,如值車過程中采用眼看、耳聽、鼻聞、手撫摸的方法完成巡回檢查工作,并發明了“兩點一線巡回檢查法”。2007年10月,在全省家用紡織品行業織布工(毛巾)職業技能大賽暨全國選拔賽中,她被授予“山東省紡織行業技術能手”稱號。
培訓熔煉團隊 學習創造價值 劍桿二工段成立以來,努力打造學習型、知識型班組,并自創了“四步提升法”培訓形式,促進了工段全員素質的持續提高。其中,師傅指定法。工段專門安排特定老師傅和特定機臺傳授技藝,新工自選師傅,主動學習、強化訓練;理論實踐對照法。員工白天跟著師傅學習,晚上回去看操作說明書,學習理論知識,第二天將書本上的問題拿到現場與實際操作對照,有疑問的可以向老員工請教;交叉激勵法。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將學徒和師傅分離,交叉搭配到其他師傅處學習,由下一位師傅驗證學習成果的好壞。徒弟為了不給師傅丟臉,學習更加勤奮。很多新工在入廠1個月后就掌握了需要6個月才能掌握的技能,并且能夠獨立操作車臺;互幫互助法。在實際操作期間,不僅老員工主動幫助新員工,講解技術要領,同時相鄰車位互幫互助。 “不讓一個兄弟姐妹掉隊”已經成為二工段的良好傳統。班組中涌現出多個生產骨干、技術標兵。由于培訓工作業績突出,劍桿二工段被孚日集團列為紡織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在提高本工段技術水平的同時,還為其他工廠培養、輸送擋車工80多名,有效緩解了工廠擋車工短缺的狀況。正是這樣一支青年群體,他們用對工作的執著,詮釋著新時期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用辛勤的汗水,為企業的建設添磚加瓦。(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