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業界的“羅拉大王”向高端智能紡織轉型
今年1月,常州市同和紡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先后簽訂了160臺高端智能主機訂單,總金額達1.48億元; 2月份,同和自主研發的TH578J型集聚紡自動落紗細紗機,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主要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替代進口; 今年前4個月,同和合同銷售額已達4億元訂單,相當于去年全年銷售額。 這意味著,同和作為聞名業界的“羅拉大王”(羅拉,是紡織機械中喂給、牽伸、輸出用的圓柱形回轉零件——編者注),已經從紡機核心專件向高端智能紡織主機成功轉型。 10年間職工總數始終保持在1000多人,而企業規模卻增長了上百倍 軍人出身的同和紡機董事長崔桂生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1999年底,6個股東湊了96萬元本金,創立了同和公司。那年,崔桂生已經年過半百。在他的率領下,同和硬是靠租來的3間廠房和9臺舊設備,從羅拉做起——而現在,“同和牌”羅拉、搖架、集聚紡裝置的產品都已雄踞世界第一,市場占有率分別高達70%、40%、50%。 在東方東路北側,同和有著20多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處處干凈整潔,井然有序。在羅拉加工中心,一臺臺德國、瑞士、日本、美國制造的高精度成套裝備正取代老式機床,即便是新進的國產設備,也一律是數控。車間雖大,但工人卻不多。 崔桂生告訴記者,10年間,企業規模增長了上百倍,工人卻始終保持在1000多人,“有些車間用人還大幅減少了呢,這就是設備、工藝升級的結果”。 幾個“第一”之后,目標定在世界最領先的智能紡機 2004年至今,同和連續多年被美國福布斯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 真正讓同和風生水起的,是在國內首先生產出無機械波羅拉。如今,同和羅拉已達10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年產500多萬節,產量、品種、質量均居世界第一。 同樣,雙雙世界第一的的搖架、集聚紡裝置,也是通過技術升級征服國內外市場的。 2004年,同和系列搖架批量投產,全面替代了進口產品,年產量達到300萬套; 2006年,同和第一代聚集紡裝置批量投產,緊接著又升級為第二代、第三代,年產量擴至300萬錠,又是世界第一。 眼下,在轉型進入高端智能主機領域也是如此。在崔桂生看來,紡織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在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之后,紡織廠只有提高設備自動化,才能減少用工成本,在競爭中勝出。 此外,中國現有的1.2億錠產能,90%以上是普通紡機,需要更新換代;而且,換代已經在展開。比如,去年全國細紗機銷售約700萬錠,其中400萬錠是自動落紗細紗機長車。而同類紡機,從國外進口原本要3000元/錠,改造也要960元/錠,同和產品實現進口替代后,價格只要200元/錠。 因此,同和紡機依靠質優、價廉、技術先進,很快打開市場,得到眾多國內知名棉紡大企業認可,如山東魯泰、安徽華茂、南通大生、新疆溢達、聊城華潤等。 創新上最舍得花錢 為激發每位員工的創新潛能,該公司支持一切形式的科技研發和創新活動。公司設立了員工創新獎勵基金,每年拿出銷售總額的3%,實行月月評獎發獎。同時,每年銷售收入的5%作為新產品研發經費,并允許失敗。 2011年,同和面向全廠設立了“諾貝爾創新獎”,初始獎金19888元,每年遞增1萬元。去年,首屆創新獎頒給了上海籍專家毛阿平。毛阿平是2年前從上海引進的專家,在他的主導下,同和細紗機實現當年設計、生產,當年形成銷售3000多萬元,成為同和棉紡細紗機領軍人。 13年間,公司建起專家樓,廣招國內外專業人才;成立了高端智能化紡織機械研究中心,擁有科研人員近百人。雖然普通工人沒有增加,但高科技人才、高學歷人才、高級管理人才比重卻越來越大,公司3成以上員工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作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同和紡機擁有專利50余項,省級高新技術產品6項,成為棉紡粗紗機、棉紡集聚紡細紗機、毛紡集聚紡細紗機、自動落紗粗紗機行業標準參與起草單位之一。 靠著創新,高端智能化紡織主機正成為同和增長瓶頸的突破口。去年,同和的4億元銷售中,主機產品已經占到三分之一,而且利潤最高。崔桂生表示,按照頭4個月勢頭,今年公司銷售額有望翻番,主要增長點就是主機。 崔桂生說,同和的夢想,就是造出世界最好的紡機。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