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重工核心技術發力
當前,雖然紡機行業都在咬緊牙關過“嚴冬”,但是恒天重工鄭州本部卻是“風景這邊獨好”。棉紡產品天虹項目、織機泰國和廣東項目、粘膠賽得利及成都麗雅項目訂單交貨集中,生產任務緊迫。歲末年初,企業掀起了“大干100天”的熱潮。記者幾次在公司大門口看到一輛輛滿載公司紡機設備的大貨車緩緩駛向訂購廠家的場景。困境之下的亮點令人振奮,這逆勢崛起的例證引起記者的興趣。 強大的研發平臺 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湯其偉認為,這是企業始終堅持科技創新,不斷鍛造競爭力的結果。 “保持創新精神,為紡織企業開發和生產更先進適用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是紡機企業的責任,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劉延武說。目前公司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河南省紡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司本部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650人,占員工總數的17.1%,其中13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公司每年科技經費支出6000萬元,占銷售額的3%~5%。為鼓勵研發人員創新,公司每年拿出60萬元設立技術進步獎,另外還設立了200萬元重大項目專項獎和120萬元的新產品試制獎。同時,收入分配也向研發人員傾斜,研發人員的人均收入是公司平均水平的2~3倍。 2012年,鄭州本部完成新產品開發及改進項目110項,兩個“技術中心”成為企業強大的研發平臺。 不竭的創造源泉 “現代經濟分工越來越細,紡機領域面廣、鏈長,新技術不斷涌現,合作共贏是紡機企業的必然選擇,也是企業從‘制造’變為‘創造’的不竭源泉。”劉延武說,公司在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的同時加強產、學、研合作,縮短產品研制周期。目前,公司與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比如,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異型纖維分揀機;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實施CAPP升級項目;與天津工業大學合作,研發雙組分紡絲成網與水刺法裂解加固復合工藝技術和設備研發項目、針刺機曲柄連桿機構的平衡與振動的研究項目;與鄭州大學合作,進行梳棉機、水刺頭結構分析和運動變形分析;與西安工程大學合作,進行梳棉機、織機的外形工業設計及針刺機、卷繞頭等重點產品的振動分析等。這些項目為公司主導產品的技術進步、自主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2年,鄭州本部完成中恒碳纖維成套設備項目,通過機械鑒定并成功開車;200噸/天大容量滌綸短纖維生產線成套裝備在用戶順利投產;G1736高速大劍桿織機成功推出;高檔針刺成套設備在用戶正式開車,形成小批量銷售;高速卷繞頭完成精密卷繞系統自主開發,掌握了核心控制技術,實現了流水化月產200臺的產能。 競爭的尖端武器 “核心技術是企業在市場激烈競爭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尖端武器。”劉延武說,目前公司已經掌握多項核心技術,其中大容量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開發、制造技術居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大容量粘膠纖維成套設備設計制造技術推動粘膠行業大規模快速發展;水刺法非織造布生產聯合機開發制造技術提升了我國非織造布質量;高速針刺設備核心結構、制造技術國內領先;預濕漿紗機的設計制造技術為織造高檔面料奠定了基礎。劉延武分析認為,今后傳統紡機設備銷售會逐步降低,自動化、高速化、智能化和節能降耗的紡機裝備銷售將會持續增長,化纖機械也將向大容量、高產出、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所以,淘汰落后裝備、更新換代先進裝備是必然趨勢。 公司還有多個科研項目目前正在進行中。其中,除了單線年產8萬~10萬噸的粘膠纖維成套裝備已完成開發并投入生產運行外,還包括滌綸長絲FDY卷繞成套設備及新型卷繞設備的開發;225~300噸/天大容量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開發;大劍桿織機完成系列化開發及批量化工藝技術攻關。公司今年科技攻關的重點將放在促進高檔針刺成套設備完成生產驗證并批量化生產;加快新型高產高效清梳聯設備的研發,向智能化、高效、短流程、減少用工方向發展;加強非織造布復合工藝、純棉水刺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方面。同時,公司還承擔了國家“日產200噸及以上滌綸短纖維數字化成套設備”、“高產節能水刺法非織造布成套設備”、“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成套設備產業化”項目。 湯其偉表示,紡機業務要做好“3+1”項目、高性能纖維成套設備、節能型印染設備等重點產品的持續改進;工程機械業務要加快新產品的研發和系列延伸,增強市場競爭力;汽車業務堅持“高速高效、綠色環保”的研發方向,形成一批具有科技優勢和規模優勢的拳頭產品。新一年,公司要奠定恒天重工紡機、汽車和工程機械三大業務快速發展的基礎,確保2013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億元、利潤6800萬元的目標,保持企業可持續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