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紡機引機器人解用工荒
11月10日,青島東昌紡機、德州恒豐集團、德國西門子青島公司簽署智能化機器人項目,該項目將利用智能芯片技術研發并生產智能紡織機器人,實現紡織流水線的智能自動化工作。該項目建成后,預計可形成年產25000萬元生產規模,預計新增銷售利潤4000萬元,繳稅2000萬元。 更為重要的是,東昌紡機智能化機器人項目完成后,將大大提高紡織業操作精度,節省人工,提高勞動效率,紡織機器人自動化作業將取代傳統的人工操作,其技術水平將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目建成后,將轉變紡織行業的生產方式,將提高我國紡織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對紡織行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機器人推動行業發展 在制造工業中引入工業機器人是繼動力機、計算機之后而出現的面向延伸人的體力和智力的新一代生產工具。根據最近一次中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10~14歲人口數量減少約5%,照此速度,到2015年左右,紡織業將迎來新一輪缺工高潮,因此機器人技術開發和實現人工替代將是大勢所趨,中國制造是必然之勢。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高勇透露,中國紡織占據全球半壁江山,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棉花政策的變化以及成本上升的影響,紡紗工業進入調整期。在調整中,用工調整是重點,從總體來看,紡織產業萬錠用工從計劃經濟時代300人到前幾年的100人,隨著新技術的推廣,采用最先進的成套設備,現在用工已經減少到16人。東昌紡機機器人項目主要是針對并條機、粗紗機之間等難以降低用工的環節進行使用機器人,從自動化向智能化轉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紡織企業均為人工操作,不僅精度不高,效率也低下,操作工人緊缺。而東昌紡機機器人項目由幾方合作,研發生產目標為紡織機械,在工藝流程等方面達到國際化水平。該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推廣紡織行業先進工藝技術的應用,帶動相關技術在同行業的發展和提高,對行業發展將起到引領作用,這對改變我國目前紡織行業自動化程度不高的現狀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技改提升工業競爭力 對于黃島區的工業經濟結構來說,東昌紡機智能化機器人項目的實施具有更加深遠的作用。 目前,黃島區共有工業企業43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57家,但一般機械加工制造、橡膠輪胎、化工、食品等傳統產業在整個工業體系中仍占主導地位,核心競爭力不強。新興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產值僅占全部工業比重的15%。 在這種背景下,對傳統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是黃島區工信局近年來重點推進的工作,黃島區工業企業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的80%來自于規模在3億元左右的中小企業,而這部分企業絕大多數是本土成長的傳統產業,是多年來區域工業的骨干力量。加強對這部分企業的引導和扶持,對于短時間內改變結構、提升層級、膨脹規模,將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這在某種程度上,比招商引進新的項目來得更為迅速和快捷。 從這點來看,東昌紡機的智能化機器人項目如果運行良好,機器人很有可能成為黃島區其他一般制造業實施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