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麻紡文化——追溯文明 呈現精品
探索麻紡文化淵源的十年,中國麻紡文化也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不斷演繹。亞麻以低調從容的身姿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階層生活。無論是低調的奢華,還是平凡的優雅,她的氣質和品質足以征服一切設計師對于健康和美融為一體的任何幻想。細數她的品質:天然、低碳、吸濕、抗菌、舒適、耐熱、環保、防紫外線…… 麻紡歷史價值:國紡源頭,萬年衣祖麻,起源于中國,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之稱??脊攀繁砻?,世界服飾文明源于東方,源于中國。麻文化作為東方服飾文明的重要標志,在中國至少經歷了一萬多年的歷史,麻的發現運用居天然纖維(麻絲毛棉)之首創。根據湖南彭頭山遺址、大溪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西安半坡遺址、河南裴李崗遺址、舞陽賈湖遺址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石錐、石紡輪、陶紡輪、骨錐、骨梭,骨針、麻織布片及大量陶片上的麻織物印痕等實物考證,麻織物的源頭至少可追溯到一萬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更為久遠的舊時器時代晚期。據考證,麻的使用比絲綢至少早了5千年,比毛至少早了6千年,比棉至少早了9千年?! ?/p> 根據湖南彭頭山、大溪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江蘇吳江遺址、甘肅大何莊和秦魏家遺址,出土的麻織物,每平方厘米經緯線都達到了10根以上,有的緯線甚至達到了每厘米26-28根,并且有了較為復雜的平紋、各式斜紋織法、羅式絞紐織法、環繞混合織法等工藝,表明6千多年前麻紡織工藝已經誕生。 至5千年前炎帝、黃帝時代,社會進步到了一個空前的文明時代,以男耕女織為標志的社會分工,以麻紡織為代表的紡織規模形成,全面帶動了絲織工藝發展,服飾衣著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在許多的歷史文獻中都有了記載: 《商子·畫策》:“神農之世,公耕而食,婦織而衣。” 《路史·后記》:“神農……,教之麻桑,以為布帛……治麻為布,以作衣裳……女當年而不織,則當其寒。” 《淮南子·汜論訓》:“伯余(黃帝)之初作衣也,談麻索縷,手經指掛,其猶網羅,后世為之機杼勝復,以便其用。” 《史記·五帝本記》:“黃帝之妃嫘祖,養蠶制絲,以作裳。” 《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黃”?! ?/p> 至2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麻紡織技術已達到一個成熟時期,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量麻織精品和那件稀世珍寶“素色蟬衣”的精美飾邊,已成為麻紡織工藝發展的一個歷史里程碑,為數千年麻紡織精品成為豪門官宦、宮庭顯貴供品找到了實物證據?!墩f文.鄭玄注》“麻衣,深衣,諸侯之朝,朝夕則深衣也。”湖南民謠“君山茶,莨山麻,年年朝供到京華”。也就在西漢這個時期,麻織精品與絲織精品沿“絲綢之路”進入中東、地中海、歐洲各國,繼而走向世界各地。
我們的先祖發現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麻文化的無與倫比的服飾文明,造福人類社會,功垂千秋萬代。一部中華麻文化史,無愧于“國紡源頭,萬年衣祖”的盛譽。
發祥地“中國麻業名城”益陽市,是中華民族實現炎黃大聯合的人文圣地,這里有“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與炎帝實現結盟的熊湘山,這里有中國農耕文明起源標志之一的桃花江石器時代遺址,這里有春秋戰國時代楊越蠻楚麻紡織規模的歷史圣跡,這里比鄰著著名的西洞庭湖彭頭山、城頭山、大溪文化遺址……,這里是中國麻文化的源頭、哺育著成長的源頭。
不斷發展麻紡產業,種植業主要集中在國內幾大產區,紡織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北方和江浙一帶。改革開放以來,江南之鄉---江蘇吳江市震澤鎮,大力弘揚亞麻文化,伴隨著大國崛起的勢頭一躍成為“中國亞麻絹紡名鎮”、“中國麻紡集群產業基地”,在亞麻文化中脫穎而出。來自亞麻之鄉---江蘇吳江市震澤鎮,歷經二十余載孕育出國內亞麻行業的領跑者新申集團。二十多年來,新申集團立足企業優勢資源:采自法國比利時頂級原料,融匯意大利時尚審美元素,傳承歐洲國際先進麻紡技術,遵循嚴苛的國際化標準,推出了適合于國人的亞麻面料品牌——新申亞麻。無論是ISO認證,還是“中國名牌產品”、“中國亞麻十強企業”、“中國流行面料入圍企業”、“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企業”等一系列殊榮,成就著亞麻家族的中國崛起的印跡。懷著一種“普世”的亞麻情愫,“新申亞麻”推動著亞麻文明深入群眾,潤物細無聲地悄然走進國人的健康生活。
中國的麻紡文化在源遠流長,已經深入尋常百姓家。在麻紡文化發展的同時讓亞麻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去。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