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筆者走進湖南吉首誠成紡織有限公司,一進大門,辦公區墻面上“誠信、敬業、創新、雙贏”8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
在董事長辦公室,前紡車間主任劉曉春正在向董事長葉春寧匯報公司設備技改后生產進度。
財務部會計唐日華剛好站在筆者旁邊,補充道:“在當前紡織品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們公司以技術改造為契機,向科技要發展,闖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2011年,全年共生產棉紗4500噸,創產值1.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上交國家稅金220萬元。”
吉首誠成紡織有限公司2009年成立,承接的設備為1982年原吉首紡織印染廠建廠時的設備,陳舊老化,生產效率低下,僅能生產普通純棉紗。近400名職工,全部都是原吉首紡織印染廠下崗職工以及周邊農村的失地農民。偌大的一個包袱,葉春寧這個不服輸的女人不假思索地把它攬了下來。
靠技改贏得市場
葉春寧告訴筆者:“我們公司主營業務是牛仔服裝面料用竹節紗的開發、生產、銷售等,現有生產規模1.5萬錠,年生產能力6000噸。經過對國內外紡織品市場調查,對竹節紗現狀及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決定對原有的1.5萬錠紡紗生產線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為了提高競爭力,我們先后投入1500萬元資金,從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大規模進行技術改造。”
在新技改完成項目精梳緊密紡竹節紗生產線前。葉春寧說:“我們今年又進行第二期技改投入項目,主要在硬件設備方面進行了投入,這個是我們剛上的生產線,用了這個設備以后,減少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50%,而且改善了生產環境,提高了產品檔次。技改后的設備,可紡各種高檔精梳紗和各種風格的竹節紗,從目前國內紡織設備和工藝水平看,進口自動絡筒機及細紗緊密賽絡紡技術在國內處于一流水平。其他設備通過技術改造后,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中等水平。”
竹節紗屬特種紗,主要用于牛仔衣、褲以及針織T恤衫用紗,又因其布面獨特的風格,近幾年又廣泛用于床單、桌布、沙發布、窗簾布等日用品和裝飾品。自2000年以來,國際竹節紗、布供應每年均以30%以上速度增長,國內竹節紗、布每年以15%速度增長。隨著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斷提高,生活多元化、時尚化、不同規格竹節紗生產風格各異的牛仔面料廣泛用于衣、帽、鞋、提袋、床上用品及窗簾等。竹節紗需求量不斷增加,未來幾年里竹節紗需要量存在較大的市場空間,高檔有特色的竹節紗市場空間更大。另外,目前竹節紗紗錠占整個棉紡紗錠生產比例很小,賽絡竹節紗、緊密紡竹節紗所占比例更小,竹節紗的生產規模特別是高檔有特色的竹節紗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葉春寧接著告訴筆者:“我們通過同江南大學紡織學院合作,成功開發出了新品種珠光紗、黑灰紗,銷往廣東牛仔城大市場,這些品種具有良好的殺菌、透氣性能,吸汗力特別強。下游客戶生產的牛仔面料被國內著名服裝品牌商“增致”和“以純”列為首選服裝面料,在同類產品中居領先地位,出口美國、歐盟,受到外商的一致好評。”
一位年輕師傅走過來對筆者說:“我們對改造后設備生產線與以前的生產線進行相比,改造后的精梳緊密紡竹節紗生產線采用清梳聯合機組、高速并條機、自動絡筒機等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較高的設備,產能更高,也更為節能減排。”
為員工提供平臺
在前紡車間,“勞動創造財富,安全帶來幸福”、“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安全是職工的生命”墻上警示語分外搶眼,時刻喚起職工們注重質量、注意安全。
誠成公司堅持“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則,因而產品受到歐美各大服裝廠商的青睞。
該公司從員工利益出發,為員工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平臺。46歲的劉曉春和田俊華夫妻倆原是吉首紡織印染廠職工,“我們原來在國企,一家三口只住30幾個平方米的職工宿舍,工廠改制后,我們倆口子就一直跟著葉董干,現在已經買了16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了。”
搬運隊隊長彭英富,是永順縣一位山里農民,“我自從來到吉首誠成紡織有限公司一干就舍不得離開,公司不僅安排了我當搬運隊隊長,還安排了我兒子做機修工,愛人做清潔工,同時還免費安排我們住房,像我家這種情況安排一家人就業的有10幾戶。”
前紡車間職工吳金菊,下班正準備回家,看見筆者快言快語:“我不會騎自行車,所以騎三輪車,我家住在離公司幾公里遠的乾州三炮臺村,我們都是農民,我一家有4個人在誠成公司上班,村里有人說我們成了洗腳上田坎穿皮鞋進城的工人。”
會計唐日華一語道破天機,“面對全國紡織行業不景氣的狀況下,我們公司機器一直運轉,每月按時發放工資,主要是葉董高瞻遠矚,依靠科技創新帶來的效益。”
讓棉農得到實惠
葉春寧告訴筆者:“我們公司屬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廣東新塘設有辦事處,以銷定產。按公司現有生產能力,年產棉紗6000噸,消耗原棉8000噸,公司直接與棉農簽訂購賒合同,不欠棉農一分錢。每噸原棉現貨價18000元,每年收購原棉可達1.4億元。這些資金都直接到了棉農的手上,為農業增收盡了一份微薄之力。”
誠成公司的原材料主要是棉花,其中60%從棉農手上直接收購,在發展中,堅持與農民有機結合,形成風險共單,利益共享的連結機制,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的農業發展。
一方面,公司的內部特征決定了公司與農民職工的關系不可分割,紡織行業系勞動密集型企業,公司現有近400名職工,全部都是原吉首紡織印染廠下崗職工以及周邊農村的失地農民,為當地政府安排就業、穩定社會秩序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間接地帶動了企業周邊的服務業、運輸業和餐飲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公司的發展強大必須背靠農戶,需要大量棉花等原料的保障,而種植農戶能夠為其提供優質的價位合理的原料。該公司同周邊地區農戶以及鳳凰、瀘溪農戶聯系,直接簽訂購賒合同,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形式,以保底價的方式收購原料,進一步對現有設備進行改造,擴大竹節紗的產量,讓棉農得到實惠。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分享按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