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工藝與設備工藝的完美結合
始建于1998年的山東康平納集團,目前已發展壯大成為國內唯一一家集紡織印染及染整裝備制造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康平納的成功被業內定義為“康平納模式”。2012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前夕,本報記者專訪了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琳。 記者:是怎樣的契機,讓康平納集團想到從制造毛紡面料到向上游發展制造紡機的? 劉琳:康平納集團成立之初是專業生產粗紡、半精紡面料的企業,在長期從事毛紡面料的生產過程中,我們體會到要想提升毛紡織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必須更新裝備,尤其是紡織染整裝備。2003年公司從德國、意大利、英國引進了國際先進染整設備,性能優良、自動化程度高,從而搭起了國內毛粗紡行業最高裝備水平的平臺。 在更新公司紡織染整裝備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出國考察和比較,看到了中國紡機與國外的差距,更加深刻了解到設備工藝的先進與否對于下游產品質量有著重大影響。同時也意識到:中國從一個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是未來發展的必然,引進設備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降低企業技術改造成本投入是滿足企業產品升級的最大需求,而產品工藝與設備工藝有機結合恰恰是促成紡機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之一。 康平納長期從事高檔面料的研制生產,積累了豐富的染整生產經驗,對制約產品質量的行業共性問題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認識。作為一個面料生產企業,我們能夠站在市場的角度,了解生產什么樣的面料需要什么樣的機器,可以做到產品工藝與設備工藝的有機結合。 記者:目前康平納在紡織機械方面取得了那些成績,這些成績在行業競爭方面有何優勢? 劉琳:我們與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對引進的歐洲先進染整設備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現代數控染整設備。通過近十年的創新建設,集團在現代紡織數控化染整裝備制造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自行設計制造出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紡織用微波干燥設備、多功能縮絨柔軟整理機、雙面濕刷定型機、自動配料機等多臺設備。其中,智能化微波干燥機是國際上首次將微波烘干技術應用于紡織,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設備是國際首條全自動染色生產線,成為染整行業未來裝備更新換代、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的有力競爭產品。經鑒定,智能化微波干燥設備和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技術與裝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余設備達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 記者:從面料生產轉型到紡機研發,康平納成功的秘訣有哪些? 劉琳:可以說康平納很幸運,遇到國家政策好,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有關部門給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 而且,康平納有著多年積累的紡織染整工藝方面的豐富經驗,對紡織工藝非常了解,對制約產品質量的行業共性問題有著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在紡機研制的過程中能夠抓住關鍵所在。 再者,我們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紡織新材料、染整新工藝、染整裝備,是一個設計紡織、印染、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現代管理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系統工程。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自身受到技術力量、知識領域以及研發方法和手段的局限,因此,集團借助“外力”積極走產學研合作道路,先后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科院自動化所、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青島大學、東華大學、山東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技術層次高、實驗設備先進、基礎研究力量雄厚的優勢,吸引先進科技力量以不同的形式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聯合承擔國家科研項目,實現資源共享,互利雙贏,切實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康平納在裝備與工藝結合方面積累了哪些經驗? 劉琳:當我們做紡機的時候,能夠站在市場用戶的角度指導生產什么樣的面料需要什么樣的機器,因為機械工藝是為產品工藝服務的,我們知道紡織新品種的加工特點,印染新工藝對機械、電氣、自控的要求,所以能真正做到產品工藝與設備工藝的有機結合,確保開發研制生產的設備首先要滿足所加工印染產品的工藝質量要求。再者,更加注重性價比、可靠性、穩定性,同時要求設備盡可能多一些適應工藝的變化,做到一機多用,另外還要做到操作方便、直觀、可維護性好。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開發出的新設備,必先在自家企業應用,通過應用進一步完善設備的性能,使其能夠達到最佳的應用效果。 記者:康平納的成功被定義為“康平納模式”,您覺得“康平納模式”的精髓在哪里? 劉琳:康平納在發展紡織機械時的基本思路是:雖然起步晚但是起點高,并堅持產學研合作的路子,工藝要求先進合理、穩定性強,自動化程度高,節能環保,避開國內同行競爭。 我認為,康平納模式的精髓就是:企業自身既是用戶又是制造商,注重自主創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產品工藝與設備工藝實現了完美結合。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