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股份紡織工停機背后:三班倒的“白毛女”
紡織廠的工人勞動強度有多大? 大約四五年前,紡織廠大多實行四班三運轉,就是干兩個白班,兩個中班,兩個夜班,之后休息兩天。干6天,歇兩天。那時的工人一個月可以歇上六到八天,工資是600到700元。后來廠里開始搞減員增效,把四班三運轉改成了三班三運轉,即三班倒,但是工資并沒有漲。由于紡織廠工作太累,錢越來越少,近幾年,棉紡廠人員流失嚴重。因為人員匱乏,紡織廠一些班又改8小時為12個小時。 粉塵密度大,對肺很不好,而棉紡廠車間里總是棉絮翻飛,每個人的頭上都粘滿了棉絮而成為“白毛女”。 因為機器轟鳴聲巨大,在車間里說話,必須揪著對方耳朵喊,否則根本聽不見,耳病的發病率在紡織女工群體里尤其突出。 擋車工在織機前要一刻不停地來回走動,檢查織機,防止斷線出現次品。除了中午吃飯可以停半個小時的機器,剩下的7個半小時擋車工只能一刻不停地忙碌。據估算,一名擋車工一天要走近20公里路。整理車間的女工每天要貓著腰把十幾塊八九十斤的布搬來搬去。腿部靜脈曲張或者腰椎間盤突出等癥狀在老紡織工人身上非常常見。 網上有網友留言:我的妻子是棉紡二廠的一名普通工人,一個月辛辛苦苦才能拿600多塊錢,還一回到家累得就想先睡一覺。她休完產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回來說餓了,我就問她中午沒吃飽么,她說中午沒吃飯,我問她為什么,她說不為什么,再問妻子卻掉淚了,說是沒時間吃飯。當時我的眼睛就濕了。 有職工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有時還會有一些額外的活,比如常日班,因為現在的棉花往往摻有雜質,于是有的分公司讓常日班工人做完自己分內的工作后去揀棉花,最高時規定每人負責揀一包,最初還給10塊錢補助,后來不給錢了,完全就是額外白干。2套機器包括2節粗紗機和4節併條機,原來人員配備是一個擦車組長,3個牽身,一個擦車后,一個檢修,后來去掉了一個牽身。諸如此類的看上去很小的細節,卻一層層加重著工人的勞動強度。 “我不知道企業高層運行這個企業有多難,花費有多大,但作為一個基層工人,我知道我們一直有干不完的活兒。我不知道我們的產品賣多少錢,我只知道7年來我們從沒有因產品賣不出去而停過機……”紡織工人如是說。 以前,紡織廠工人有一項福利很讓人羨慕,那就是到青島等地療養,因為在紡織廠長年累月工作會損傷身體,到一定年齡一定工齡的職工都可以排隊去療養。勞動強度在加大,這項福利卻不知道什么時候取消了,一些40年工齡的老工人到退休也沒能享受這項福利。 有職工認為,不僅僅是工資和勞動強度問題,工廠改制以來存在很多問題,這幾個廠現在面臨著搬廠解散,但工人的安置等問題都沒解決,再加上可能存在的腐敗,這次事件是多年積壓的矛盾的總爆發。 1984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了一部頗有知名度的片子《街上流行紅裙子》,講述的就是當時紡織女工的生活。那是紡織行業的輝煌時期,那時,紡織廠的工資比鋼廠、藥廠等其它工廠略高,但是工作卻更輕松和干凈一些。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棉紡廠工人的收入和當時主管部門紡織工業局的干部幾乎相當,能進紡織廠工作是讓人羨慕的。更有紡織廠女工自豪地稱自己為“織女”。而現在,在石家莊比較大的購物中心北國商城和東方城市購物廣場,一個紡織女工一個月的工資收入,基本買不到一條漂亮的裙子。日益繁重的工作強度,更讓她們無心關注漂亮衣服。昔日紡織女工幸福浪漫的生活早已是明日黃花,如今她們只知一日日在生活的重壓下像陀螺般轉個不停,隱忍而卑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