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中小企業瀕臨破產之時,有些大型針織企業卻在“洗牌”中迎來更多的機遇,推動產業升級。
“現在訂單做不過來,歐美的客戶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在出口型企業哀鴻遍野的今天,山東青島即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瑋東的一番話讓記者頗感詫異。楊瑋東說,現在的訂單是從南向北轉移,從小企業向大企業集中。青島即發是一家擁有1.5萬余員工的國家大型一級企業,主要生產針織和梭織面料及服裝、發制品、手套、玩具等系列產品,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歐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楊瑋東告訴記者,一些靠低價競爭的中小企業面臨很大壓力,一方面訂單明顯減少,另一方面因議價能力較差而無法消化上漲的成本,不少出口型企業因此關閉。相對而言,大型企業自身調節能力以及抗風險能力比較強些。楊瑋東說:“大企業用工制度原本就相對規范,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對我們影響不大,在新法實施后,大公司反而能擁有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相比那些被動提高勞動成本的企業,更具競爭優勢。”
此外,由于珠三角紡織企業的原材料都從外省市購買且分工更為細化,產業增值鏈短,而即發原材料在當地采購,從織造到染整整個生產過程全都自己完成,因此原材料成本低一些,增值鏈也長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利潤相對更高,因此在內憂外患下生存壓力也小一些。
楊瑋東介紹說,中小企業做的都是零散的小訂單,或者是給大企業消化剩余訂單做OEM。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漲令中小制造企業資金鏈驟然繃緊。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很多中小企業只好選擇停產甚至倒閉。國外采購商為了規避風險,只得將訂單向大企業轉移。
楊瑋東說:“小企業退出競爭,這種局面其實有利于大企業選擇訂單,控制風險,同時提高議價能力。”他認為:“海外客商若放棄即發這樣的制造商去另外尋找可替代企業,有相當的困難,因此我們能夠成功向買方提價,而大多數中小企業很難提高出口售價。”以前美國一個品牌往往會在中國尋找至少3家以上的加工廠,但次貸危機后,美國采購商更看中的是其生產能力和出廠價,“訂單數量大了,自然價格就能低一點,3家加工廠篩選到最后只會留下一家。”楊瑋東說。
楊瑋東預計明年年終紡織行業會有更激烈的分化。當記者問到,行業中類似即發這樣境遇的企業有多少時,他回答:“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