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成本高企 企業用期貨為效益
文華財經(編輯整理侯羽潔)--據期貨日報11月15日報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剛剛散去,如今現貨企業又遇到截然相反的難題。與當時“跌跌不休”的大熊市相比,如今節節攀升的商品價格也并不讓企業感到輕松。 “假如棉價調頭,棉紗價格也會下跌,那么高價收購的籽棉就成了巨大的風險。”面對今年以來迭創新高的棉價,湖北銀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新學看到了市場“漲聲”下的另一面。作為一家集棉花收購、加工、流通、紡織、倉儲物流等為一體的多元化企業集團,銀豐集團在經營中不得不時時做到未雨綢繆。 根據歷史經驗,較為合理的糧棉比價在1:8左右,此時農民種糧和種棉能夠獲得大致相當的收益。在本輪棉價上漲之前,國內這一比值處于1:7以下的偏低位置,代表農民種棉收益偏低。而據棉花業內人士測算,隨著此輪棉價的連續大幅上漲,國內糧棉比價一度高達1:12以上,這一方面意味著辛苦勞作的中國棉農終于迎來了大幅增收,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棉花企業將比往年承擔更高的原料價格風險。 記者從湖北省棉花協會了解到,今年當地籽棉收購價格最高達到6.7元/斤,比去年翻了番。“成本上升對棉花企業的經營能力是個考驗。”該協會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涉棉企業成本風險控制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其本年度經營的成敗。 “我們企業目前規避風險主要通過兩種方法。”江新學說,一種是通過快購快銷盡量減少庫存,另一種就是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據介紹,雖然銀豐集團旗下各企業的套期保值主要由總部統一操作,但不同企業套保策略的制定和期貨賬戶管理卻是相對獨立的。在進行套期保值時,集團會充分聽取各企業的意見,從而制定出最切合實際的策略。今年以來,在棉價上漲趨勢明顯,且前期現貨對期貨呈現較大升水的情況下,銀豐集團中位于產業中下游的商貿和紡織企業主要以買入套保為主,從而對沖現貨原料采購成本大幅上升的風險,而上游的加工企業在期貨市場卻是“按兵不動”,避免逆勢操作。 近期,隨著棉花期貨價格每噸漲破3萬元大關,糧棉比價進一步偏離正常范圍,棉花上下游企業均開始擔憂原料庫存的保值問題,銀豐集團的棉花加工企業也開始參與到套期保值行列中來。銀豐集團在湖北地區推廣棉花“訂單農業”,企業不但要保證棉農訂單棉花的全部收購,而且收購價往往還略高于當時的市場價格。11月初,盡管當時棉花價格漲勢仍然“意猶未盡”,但面對棉價高位回落可能性不斷增加的風險,加工企業還是決定通過逐步賣出期貨合約從而提前鎖定利潤。與此同時,作為用棉企業的銀豐紡織也在密切關注棉花價格走勢,做好賣出期貨合約對沖棉花庫存折價風險的準備。 “人人都想摸高、抄底,但這是不可能的。”江新學說,企業經營要保證合理利潤,但不能追求最高利潤,要以穩健發展為主,“做期貨套保就是為了經營平穩一些”。 面對棉價上漲,河南同舟棉業有限公司同樣積極參與了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由于預判棉花價格將經歷持續牛市,同舟棉業從2009年開始就對內做出一條規定,即旗下的棉紡企業只要接到生產訂單就必須進行棉花期貨買入套保。“我們紡紗企業的銷售價格也是按照棉花期貨市場價格核算生產成本后制定的。”同舟棉業倉單部經理賀華對期貨日報記者說,當公司收到下游紡布企業的采購訂金后,就會在期貨市場買入與交貨月份對應的期貨合約,并著手采購適合該訂單的棉花,直到原料棉花采購完畢后再平掉期貨頭寸,這樣既避免了原料采購過程中的風險敞口,又保障了生產訂單的順利履行,維護了企業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形象。 事實證明同舟棉業的套保策略是正確的。據一位棉花行業人士介紹,目前有一些棉紡企業仍然保持現貨市場的“單線”采購方式,還不會利用期貨市場有計劃地進行套期保值;還有一些棉紡企業在市場研判和套保策略上出現失誤,當棉價達到每噸2萬元時就認為價格“觸頂”,而放棄了套期保值,從而導致后期棉花采購成本失控,甚至出現下游訂單不敢接的狀況。因此,期貨行業在培養涉棉企業保值意識和改進輔導方式等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