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評述>正文
7月8-13日ICE期貨盤面追隨鄭棉、國儲棉競拍成交價的腳步大幅上漲,短短四個交易日12月合約暴漲10.33美分/磅,漲幅16.03%,美棉、澳棉、西非棉等保稅現貨、遠月船期報價均爆發式上漲,7月12日各貿易商、外商2016/17年度美棉報價普漲4美分/磅,13日報價再次大幅飆漲2-3美分/磅,國內外棉價共振,同進同退的局面初步形成。7月12日,7/8月船期EMOT SM、C/ASM及澳棉SM13/16的CNF報價分別為79.20美分/磅、81美分/磅、85.20美分/磅,而12日印度國內S-6、J34的軋花廠出廠價則分別漲至86.90美分/磅、86美分/磅,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紗廠逐漸放棄采購印度棉,轉而大量進口美棉、澳棉,不僅價格低5-7美分/磅,而且皮棉品質、“三絲”、一致性均大幅高于印度棉。
一些機構和棉花企業分析,ICE期棉、國際棉價大幅上漲使內外棉價差再次縮小,印巴、越南、孟加拉、印尼等產地棉紗成本直線上漲,FOB、CNF、CIF報價將大幅向上調整,C40S及以下支數外紗與國產紗持平甚至“倒掛”再次到來,國產紗線、坯布、服裝的競爭力得到提升,ICE期棉大漲對中國用棉廠家而言利大于弊,剛剛掉頭流向印巴等東南亞企業的低支紗、低配紗、OE紗腳還沒有落地或將再次回流,進一步刺激中國棉花消費能力高歌猛進。但筆者并不完全認同這種看法,原因如下:
首先,棉紡行業生產周期長,外棉大漲引發的外部銷售空間利好傳導并不順暢。一般而言,從紗線接單到結單、交貨一般需要45-60天,自6月中旬以來國內各紡紗、織布、服裝、外貿公司相繼進入接單、派單、生產淡季,加上國儲棉成交價、鄭棉期貨大漲,中小紡企“無米下鍋”或“接單就虧”的狀況比較普遍,紗布庫存不斷小幅上升。河南、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幾家外貿公司表示,5、6月份接的訂單因棉價巨幅上漲而虧損面擴大,代加工方按合同交貨的積極性不高,采購不到合適的原料、配棉不足及棉紗指標不達標成為紗廠爽約的借口,新的訂單因棉價不穩,沒有利潤而不敢接。
其次,越南、印巴紗廠FOB、CNF報價調整遲緩,內外紗價“倒掛”現象基本消失,中國進口或卷土重來。從調查來看,雖然7月中旬S-6的軋花廠出廠價高達86.90美分/磅,但印巴紗廠C21-C32紗的CNF報價維持在2.30-2.33美元/公斤、2.62-2.65美元/公斤,僅較上周調漲0.01-0.02美元/公斤;越南C32SA紗報價2.65-2.67美元/公斤,紗廠和出口商調整的信心不足,國外生產廠家的利潤受到大幅壓縮,減產、停產的比例不斷擴大。與外紗上漲的謹慎形成對比的是國產紗報價普漲500-800元/噸,40S高配精梳紗報漲1000-1200元/噸,在棉價大漲1800-2000元/噸的前提下,紡織企業既沒有利潤空間也沒有讓利到下游服裝、貿易公司的能力。
另外,用棉企業進口高品質外棉的成本大幅上升。從紡高支紗的配棉來看,2012、2013年度國儲棉顏色級以“21”“22”“13”“14”等為主,加上“三絲”含量高、一致性差等缺點,無法達到紡40S及以上支數精梳紗、高配紗的合同要求,因此目前棉紡廠大多采用高品質國儲棉+進口澳棉(或美棉)、2012年度收儲外棉+2015/16年度新疆棉等紡高支紗。從統計來看,截至6月底,企業手中仍有35-40萬噸1%關稅內棉花進口配額尚未使用,紡企本著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原則采購細水長流,ICE期棉暴漲并不利于企業進口外棉,就算增發棉花進口配額,如此高的外棉現貨價格也拖住了采購商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