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評述>正文
目前,國儲棉的輪出已有兩周,但成交量并不高。其中備受關注的2011年的國產棉,自7月10日輪出開始,共有164228噸的輪出數量,總成交量只有29004噸,單日成交量最高為7226噸。而2012年的國產棉更是一直無人問津。
記者采訪時發現,一部分紡企認為,儲備棉品質降級厲害,不符合用棉需求,從開始就沒打算參與;而另一部分紡企則認為,要看現貨市場的供應情況,如果后期現貨市場棉花太少,可能會考慮競拍。此前,國家儲備棉的拋儲就出現過臨近結束,成交量出現爆發式增長的現象。本輪儲備棉的輪出要到8月底才結束,那么,目前紡企是否在觀望,等待最后的出手時機?此次儲備棉的輪出能否像以前一樣在最后階段出現爆發式增長?
紡企對質量要求高
本次儲備棉輪出二次公檢數據顯示,2011年地產棉顏色級大部分為13、23,2011年新疆棉顏色級主要為12、22。以7月23日成交情況來看,國產棉最低成交價為11580元/噸,最高成交價為13370元/噸,平均長度為28.9。湖南某紡企負責人透露,本次輪出的儲備棉為2011年度和2012年度的棉花,以現在的成交價來看,現貨更適合紡企使用。購買儲備棉的價格完全可以在市面上拿到質量更好的新疆棉,而質量稍差的地產棉現貨價格則更加便宜些。據江蘇無錫一名棉紡產業人士介紹,江蘇省大型棉紡企業生產處于正常狀態,訂單和銷售保持平穩,企業庫存相對充足,暫時沒有競買儲備棉的意愿,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難以找到滿足企業需求標準的棉花,比如“雙29”、“雙28”的棉花。
從記者目前了解儲備棉的情況看,大多數紡企把棉花質量放在首位,如果級別太差,連企業配棉要求都達不到,自然不在考慮范圍之內;其次是價格因素,儲備棉的價格一旦接近或高于現貨市場主流價格,紡企參與競拍的積極性也不高。部分紡企表示,要走一步看一步,若后期現貨市場合適的貨源大幅減少,應該會考慮參加競買。
另外,有業內人士分析,資金問題也是制約企業競拍儲備棉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改善企業融資和生存環境,將對今后儲備棉成交和紡織企業發展都有很大影響。江蘇當地大量中小企業生存艱難,由于企業缺乏資金,難以維持一定量的棉花庫存,基本是隨用隨買,少量訂購。另外棉花價格呈現走低態勢,紡企也不愿積極采購。湖北一家紡企表示,現在企業融資非常困難,因為當地政府都在鼓勵發展高科技產業,壓縮紡織產業規模;商業銀行不愿放貸,通過民間融資利息率又非常高,企業無力承受,因此企業生存狀況非常艱難。
化學纖維替代性增強
近年來,內外棉價差的高企以及國內棉花市場的波動,導致棉紡織行業化學纖維用量不斷增加,多數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生產以及降低成本,都加大了化學纖維的使用量,相對來說替代了對棉花資源的需求。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調研顯示,目前,大型紡企的棉花庫存相對較多,而中小企業因為訂單、資金以及需求等情況,棉花庫存較少。相比之下,非棉纖維尤其是化學短纖的消費呈現明顯增長。
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棉紡織行業化纖短纖的加工量是1190萬噸,棉花的加工量是750萬噸,化纖短纖的消費量占比達到60%以上。在棉花收儲時期,多數棉紡織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加大化纖原料的使用量,使得化學纖維用量不斷增大。許多紡紗企業,如浙江春江輕紡集團、寧波百隆東方公司、浙江華孚色紡集團等大型企業積極開發以非棉為原料的紗線,壓縮棉花使用量,減小對棉花的依存度。目前,浙江省紡紗企業使用棉花的比例已從過去的60%左右減少到50%以下,而各種非棉纖維的使用量已超過50%,尤其是粘膠及滌綸纖維已成為取代棉花的主體原料。
雖然從去年開始,我國不再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棉價下跌,但是大多數紡紗企業表示,企業的設備、工藝都已調試到適應化纖原料,不會輕易增加棉花使用量,仍然把研發重點放在非棉纖維的使用上?;w用量的增加,導致棉花需求量的減少,目前,國內的棉紡織企業開發的純棉產品不斷向高端發展,對配棉的要求增高,使得低等級的棉花更加沒有市場。
進口棉紗搶占國內市場
國外棉紗大量進入我國市場,搶占了國內紡企的市場份額。2014年國家臨時收儲政策退出歷史舞臺,棉花目標價格粉墨登場,國內外棉價差逐漸縮小,但國內棉價仍高于國外棉價,加上國家對進口棉紗并沒有關稅限制,進口棉紗異軍突起。據中國海關統計,2015年1月~6月,我國累計進口棉紗118.4萬噸,同比增加20%,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3個國家的進口紗基本上平分秋色。在進口紗中,中低支紗相比國內紗線具有較大的價格優勢。
在市場經濟中,哪里有市場,產品就流向哪里,大量進口紗進入我國市場,自然就大量擠掉了我國紡企的紗線市場份額,特別是中小型紡企的日子變得艱難,訂單大量減少,對于棉花原料的需求自然也隨之減少。據了解,2013年全國棉紗進口總量達210萬噸,是棉紗出口總量的4倍;2014年進口棉紗也突破了200萬噸的大關,保持了較高的水平。對國內紡紗企業來說,進口紗線的激增對其帶來不小沖擊。受進口紗和市場的影響,我國32支以下的紗線生產企業大量減少。目前,進口紗呈現出品種從單一到全面、從低支向中支領域延伸、從普梳向精梳領域蔓延的特點,對國產紗的可替代性逐漸增強。
江蘇、廣東、河南等地的棉紗貿易商表示,由于進口棉紗在價格上普遍有500元/噸~1000元/噸的優勢,越來越多的中小型織布廠、印染廠和服裝廠認可印巴等外紗的品質。江蘇鹽城某紡企表示,除中低檔次紗線情況未見好轉之外,企業的中高支紗出貨也同樣放緩。由于棉花市場的波動,2015年這半年以來,多數紡企不得不降低庫存,棉花等原料僅處于維持生產的狀態。
有業內人士認為,無論進口紗增加還是減少,對于我國棉紡行業的影響已經成為常態,即只要在相關政策不改變的情況下,進口紗的熱度還將繼續保持,且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都將會呈現出平穩增長的態勢。究其原因,國內織造企業為降低成本,選擇價格更低的進口紗來滿足對紗線的需求。
目前,紡企處于傳統經營淡季,市場皮棉現貨供應尚算充裕,進口紗的沖擊,企業資金的不足,加之儲備棉價格、質量優勢并不明顯,預計短期內儲備棉的輪出難以出現爆發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