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評述>正文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中國棉花協會最新數據顯示,30年來我國棉花總產、單產成倍增長,但棉花質量并沒有同步提升。專家認為,高品質棉的需求缺口嚴重影響當前棉紡企業轉型升級。提高棉質量需制定政策鼓勵優質優價,推動訂單農業契合企業需求。
說起棉花質量問題,河南濮陽新三強紡織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谷韶華很糾結,盡管公司所在地就是河南棉花主產區之一,但他們用的棉花卻大多是新疆和外國的。
谷韶華:因為本地棉花里面三絲比較多,動物的毛發啊、還有頭發啊,就是摘棉花的時候不注意,掉進去的,到廠里之后還要找一部分工人揀,成本就比較高。
香港百隆集團河北南宮分公司負責人關義軍也有同感,他們的紗線九成出口,為保證質量,他們用的棉花一半來自巴西、澳大利亞等國,而且,國產棉價格并沒有什么優勢,如果沒有進口配額制度,恐怕企業會更依賴進口棉。
關義軍:同樣的三級棉咱們這1萬2,國外進口的就9千,國外的品質沒問題啊,通過國家的檢驗。
棉花纖維長度和整齊度是質量的兩個重要指標,有統計顯示,6年來全國棉花平均長度下降0.56毫米,新疆下降0.61毫米;平均長度整齊度全國下降0.08%,新疆下降0.18%。
河北邢臺和平棉花合作社社長張和平覺得,國內棉花質量不佳是因為種植結構不合理。
張和平:老百姓大面積種植的都是普通棉花,種植棉花的技術、結構不協調,密度忒大,長的也不很好。
新疆農科院棉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新江說,近年來,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和人工成本的攀升,當地大面積推廣機械采棉,但機械化水平不夠高,也不是所有品種都適合機械化。
王新江:機采棉以后,在去除含雜、清理的時候造成了我們棉花的纖維損傷,整個質量有些下降。
棉花質量不佳價格自然賣不上價,很多農民不愿種棉,今年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植棉意向減少四成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提高棉花質量,重要的是調整政策,鼓勵優質優價。
李國祥:2014年前的特殊收購政策,雖然也考慮到品質,但是差價不明顯,農民生產數量越多、得到的實惠就越多,引導農民注重產量、不注重質量。
李國祥還建議推進訂單農業,讓企業有針對性地引導種植。
李國祥:如果我們在市場的價格引導下,輔以政策配套的激勵措施,優質優價的更符合棉紡企業(需求)的生產應該是可以建立起來的。這時候就需要棉紡企業能讓自己的需求在農民決定種植結構之前發布出去,農民才能生產出滿足棉紡企業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