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符合我們產品需求的棉花”“很多棉花都賣不出去”……這廂是沒有市場的棉花積壓,那廂是整日苦尋優質棉花的紡織企業。究其原因在于“棉纖維內在質量指標差”。棉花品質問題已經在嚴重影響著當前中國棉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棉花質量,樹立“中國棉花”品牌,掌握市場話語權,正在成為業內的共識和努力方向。這不僅需要產業從終端研發育種開始,還包括生產種植、收購加工、倉儲檢驗等環節的合力而為;更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先認清我國棉花質量的現狀,然后對癥下藥,方能成效。
針對我國棉花質量現狀和質量提升、品牌建設等問題,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度采訪。從本期開始,本報推出“中國棉花質量建設之探析”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產量提升無法彌補品質缺失
如果要問,當前中國棉業發展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什么?“提升棉花質量”必然位列之一。高質量皮棉缺乏、棉纖維內在質量指標差、異性纖維含量高……都是當前我國棉花質量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出,從2008-2014年,植棉面積從2008年的8631.15萬畝下降到2014年的6328.6萬畝,棉花產量從749萬噸到616.13萬噸,我國棉花單產提高了12%,新疆提高了6.9%。我國棉花種植單產的提高不僅增加了棉農收入,穩定了棉花市場,也基本滿足了國內的紡織需求。
然而,棉花產量的穩定與提高并沒有提升棉花的內在品質。中國纖維檢驗局的數據顯示:高等級棉花(品級1+2級,或者顏色級白棉11+21級棉花),在棉花市場放開前正常年景的比例是40.75%。但從2008-2012年度的數據來看,全國和新疆高等級棉花占比分別是13.01%、18.30%,比放開前正常年景的比例分別下降了68.07%、55.09%;白棉11+21級棉花2014年比2013年全國下降了7.6%,新疆下降了20.66%。2008-2014棉花的平均長度全國下降了0.56mm,新疆下降了0.61mm;平均整齊度全國下降了0.08%,新疆下降了0.18%;平均馬克隆值(A+B級)全國下降了12.63%,新疆下降了8.33%,平均斷裂比強度全國下降了0.79cn/tex,新疆下降了0.82cn/tex;平均軋工質量(P1+P2)全國下降了2.62%,新疆下降了2.98%。
纖維長度集中難以滿足紡織需求
在中國棉花協會第三屆理事會上,中國纖維檢驗局負責人指出,隨著近年來棉花質量監督工作和棉花公證檢驗工作不斷加強,棉花質量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還有一些長期以來反映比較突出的棉花質量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仍然是目前制約我國棉花質量水平進一步提高的主要問題,其中棉花的異性纖維含量高和籽棉摻混等普遍性問題尤為突出。
我國目前以種植細絨棉為主,新疆有少量長絨棉。我國種植的細絨棉纖維長度大多集中在28mm左右,而進口棉的品種涵蓋了粗絨棉、細絨棉和長絨棉,纖維長度覆蓋23mm—38mm,馬克隆值高的可達到7.0,可選性強。
據了解,2014年,我國西北內陸棉區的棉花產量將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70%以上,但大多數棉花的斷裂比強度在28cN/tex以下,有的甚至在24cN/tex,這嚴重制約了我國棉花的可紡性,無法滿足我國紡織企業生產高檔紡織品的需要。而澳棉、印度棉和部分美棉的斷裂比強度都要在31cN/tex以上,西非棉的斷裂比強度也都在28cN/tex以上。而生產60s以上的棉紗需要31mm以上長度的棉纖維,如果改用長絨棉會大幅增加成本,所以紡織企業只有選用長度1-7/32的澳棉或MCU5印度棉;為了降低成本,生產高檔氣流紡棉紗又不得不用長度23mm—26mm的進口棉,例如印度的V797。
近年來,為了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棉花種植的機械化程度,機采棉成為趨勢。但新疆一些紡織企業表示,收購進來的機采棉,因為種植棉花連續大量使用地膜,廢舊地膜被風刮到棉花植株上面,使加工后的皮棉中含有碎小廢舊塑膠薄膜問題嚴重。那么對于一些要接收對染色性要求嚴格訂單的棉紡廠,只有選擇澳棉、美棉和巴西棉等進口棉。“三絲”已經成為中國棉花最大的質量問題。
“我國種植棉花不僅品種單一,而棉花質量與國際棉花仍有差距,無法滿足棉紡廠多個品種的需要。”溢達集團棉花采購經理趙麗一語中的,棉農要生產出符合紡紗廠需求的棉花,只有產銷對路,才能實現與紡企的無縫對接。
“三絲”問題成為質量不高“推手”
我國棉花品質差和其種植、采摘方式不無關系。
據新疆一些加工企業反映,目前,我國棉花種植還是以農村個體農戶為基本的種植主體,棉農收摘棉花基本以人工收摘為主,收摘后的棉花一般在戶外攤曬后儲存在家里,然后根據市場行情擇機集中銷售。在這一生產過程中,棉農收摘棉花時不使用棉布袋,大多數還是使用塑料編織袋,農民的塑料編織袋一般都是反復使用的,磨破了的袋子有的縫補一下,有的干脆就繼續使用,破碎的塑料編織袋落下的塑料繩很容易就混入到籽棉中。棉農在戶外攤曬籽棉時,由于農村的環境條件所限,周圍地上的家禽、家畜毛發等雜物很容易被風吹到棉花上。在人工摘拾、晾曬、整理棉花的過程中,棉農自身的頭發更容易掉落混在棉花中。因此,棉農在交售籽棉前如果不能仔細地挑揀一遍,棉花中都會或多或少地混有一些諸如塑料繩、頭發、家禽家畜毛發等異性纖維,而混入棉花中的異性纖維實現完全挑揀干凈的難度很大。
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盧懷玉表示,在目前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下,全產業鏈都在過緊日子,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是棉農考慮的首要問題,機采棉是降低生產成本的手段,但怎樣既能做到提高棉花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同時又不損害棉花的絨長,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提升棉花質量已經刻不容緩,然而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不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在產業上下游對生產優質棉花達成共識,在制種、種植、收購、加工、倉儲、檢驗等環節普及提升棉花品質的理念,從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共同建設,提升棉花品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