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9月1日至今,我國棉花新標準GB1103.1-2012正式實施已經一年有余。新標準的發布實施徹底改變了過去以品級感官檢驗為主、儀器檢驗為輔的棉花質量評價體系,是我國棉花儀器化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其市場應用情況是否如我們期待的那樣一帆風順?面臨那些問題?怎樣解決?帶著種種疑問,記者專訪了河北省纖維檢驗局局長陳慶林和副局長陸世棟。
標準本身毋庸置疑,實物標準質量提升
陳慶林介紹,從這兩個棉花年度的執行情況來看,涉棉企業本身對新標準是接受和認可的。目前雖然有部分紡織企業習慣性的運用舊標準,但這主要因為新標準市場使用氛圍還沒有形成,與標準本身好壞無關。
“新標準是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的,企業只要利用好新標準,會算賬,就能實現利益最大化。”陳慶林說,例如,有一家棉花加工企業,他們對新標準,對棉花顏色級了如指掌,利用顏色級對棉花嚴格分級,不僅降低了成本,更能為客戶提供穩定的產品。
新標準對棉花質量的評價體系有其理論和實踐依據,這一點不容質疑。陳慶林介紹,單從顏色級實物標準的制作說,2014年也做出了較大調整,尤其是在實物標準的質量控制上,如果去年因為沒有經驗和首次大批量制作而產生了些許誤差的話,2014年跟2013年相比在質量上有了質的飛躍。2014年實物標準制作過程中,檢驗人員利用自主研發的手持測試儀,對每盒標準的每個區域至少測試三遍,所有數值在色特征圖要求的范圍之內才算合格。同時,河北局開發了實物標準數據錄入和查詢系統,實現了對標準制作全過程的可追蹤性。從手撕棉階段就讓入條形碼進行數據錄入,全程監控,這樣即使某個標準被賣到了其他地方,但如果發現問題,立即能夠通過系統數據查出根源問題所在根源。
“不敢說零誤差,但已經控制在了棉花色特征圖的范圍之內,這一點非常了不起,即使是運用了40多年的品級標準,也從來沒有做到過這樣。”陳慶林欣慰地說。
對于標準還有另一種質疑聲,就是紡織企業認為他們紡紗所看重的數據是棉花的馬值、強度、長度及“三絲”問題,對棉花的顏色(如白棉、淡點污棉)并不是很關心,而現行棉花標準是以顏色級為主來檢驗棉花的總體指標。
對這一說法,陸世棟糾正說,現行的棉花標準并不是以顏色級為主,而是顏色級和其它(如長度、馬值、強力、斷裂比強度、軋工質量等)指標一樣,作為檢驗棉花質量的重要標準,它們是并列關系,不分主次,而且每個數值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棉花價格。因此,新標準檢驗的是棉花綜合質量,并不是以顏色為主。
人們習慣性的用顏色級取代品級檢驗方法,因為新標準各項指標中,顏色級最直觀,也具有普及性,無論是棉農還是紡織企業,都能直觀的感受,操作起來簡便易行。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采購企業選擇棉花時更多相信“眼見為實”,不愿意相信抽象的數據。另外,據不完全統計,顏色級與其他檢驗指標之間的關系度和匹配度很強。
問題在所難免,企業自強方治本
取消實行40年之久的品級而改用顏色級檢驗技術,這個過程中多少會存在一起問題。
陸世棟說,目前存在的根本問題是紡織企業不能運用新標準的各項指標去綜合評定棉花質量和進行貿易結價,而是單純的用顏色級代替其他指標。這一問題帶來了諸多疑問,比如,有些人說,機采棉所占市場比重越來越大,新標準并沒有明確提出對機采棉的檢測標準,是否要對此建立專門的標準?
陸世棟表示,作為標準本身,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標準,目前對于棉花來說,只有長絨棉和細絨棉之分,由于種植和采摘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手摘棉和機采棉,只要按照標準綜合評定,指標差異會體現在價差上。因此,根據棉花協會每年修訂的級差表就可以區分手采棉和機采棉價差,沒有必要做出兩個標準。
目前還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是在標準的推廣和應用上存在斷層。舊標準時基本以主體品級來定價,現在仍有企業用品級套用新標準,用顏色級、馬克隆值、長度來定價,其實其他指標仍存在級差,也具有相同的議價能力,但是企業在采購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進去,從而產生采購成本上升或可紡性差的情況。
其次,標準里涉及的內容都是相對規范的語言,而現實采購和貿易中都習慣于用通俗簡單的表達方式,表面上導致標準和實際應用似乎未能有效結合。因為新標準是以具體的數據綜合起來表示棉花質量,圈子里的人沿襲品級時代的習慣,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表達,比如,南疆手摘2級棉就隱含了白棉2128,軋工好、馬值B2、比強力27-28,或者就是用南疆手摘3級棉。這里區分質量指標就簡化成了顏色級,實際“南疆”“手摘”都代表了對應的物理指標,只是隱含了具體指標,如遇特殊指標的棉花再行議價。人們口頭成交表達時所用的數據,和標準規定的數據需要有個“翻譯”的過程,其實大家所表達之意相同,就是表達之語不同。
“當然,這種粗放的表達方式只代表了同等質量中70%的棉花,另外30%可能會因為表達不準備而混淆等級。”陸世棟說,“出現這些問題,主要原因是棉花企業自身檢驗能力不足,避難求易。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檢驗機構加強對標準的解讀和宣貫之外,根本上是需要紡織企業提升自身檢驗能力。”
他建議,對于棉花企業而言,一定要具備所有質量指標的檢驗能力,要具備經驗豐富的棉檢員,衣分和馬值之所以能迅速推廣開是因為儀器檢測方便,而其它指標如長度、強度、疵點等需要人工判別,這就要求要有技術過硬、經驗十足的棉檢員。因此,合格的棉檢員應該具備初步的檢驗棉花能力,紡織企業可根據公檢數據反復訓練,加強檢驗經驗和能力,這樣才能在收購環節把好質量和價格關。
走向市場路漫漫,公正檢驗需先行
目前,對大部分棉紡企業來說,新標準仍然是新生事物,任何新事物被認知和接受都需要較長過程,其中也難免會種種不解之聲。陳慶林表示,新標準本身沒有問題,任何事物的發展壯大都需要時間,品級檢驗習慣形成已久,市場適應新事物需要時間。
“目前,市場對新標準的適應還走在路上,只有當絕大多數企業完全掌握,并且能夠合理利用,企業利益實現了最大化,才能使新標準市場應用氛圍真正形成。因此,我們現在最主要的工作仍是推廣新標準,讓棉農、棉企、紡企都能完全了解。”陸世棟說。
同時,他強調,公正檢驗數據與新標準直接關聯,企業主動接受和運用公檢數據是正確使用新標準的前提,我們會努力加大公正檢驗數量,進一步提高公檢數據的準確性。如果企業,尤其是紡織企業能自覺運用公檢數據進行貿易結算,這對企業是非常有益的。
陳慶林表示,這方面還需要與紡織企業進行深入探討。而陸世棟假設,如果能夠綜合棉花各項指標制定出一個價格查詢表,企業只需通過數據去查詢價格,而減少了自身計算環節,可能對新標準的市場化有很大幫助,不過,這目前只是一個設想,并沒有落實,因為制作這樣一張表格并非易事。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