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直補:新疆試點的解讀與反響
3月6日,新疆一師8團職工忙著裝卸棉種,今年,一師計劃種植170萬畝棉花。據了解,兵團今年每畝棉花將補貼380元。 201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兑庖姟访鞔_指出,2014年,啟動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這一文件的出臺也極大地提高了新疆人植棉的積極性。 棉花直補并非“一刀切” 河北棉花協會會長楊善興對記者說:“這次國家對臨時收儲政策進行調整,決不意味著國家對棉花放任不管。” 從2011年開始,國家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已連續實施三年,對于穩定國內棉花生產、保護棉農利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收儲價格過高,造成國內外棉花差價巨大,使用國產棉成本劇增,紡織品國際競爭力降低,紡織企業利潤大幅下降,國內棉紡織企業紛紛關停并轉,我國在全球紡織市場所占有的份額快速下降。而巨大的棉花庫存使中儲棉和國家財政承受著巨大的安全壓力和資金壓力。棉花政策的調整勢在必行。 2月18日,中儲棉年度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說:“2014年,建立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機制并不意味著儲備政策的退出。” 國家調整政策是讓政策更趨于完善,不是簡單的今天用這個辦法,明天用另外一個辦法。 中國既是產棉大國又是用棉大國,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棉花儲備,這個基本原則不能丟。 楊善興說:“‘用自己的碗裝自己產的糧食’,這是國策。中國有13多億人口,注定要基本穿自己產的衣服,因此要搞好紡織品生產這個基本原則不能丟。同時,我國紡織工業事關千萬人就業,把根本性原料只盯住國外是靠不住的。” 令人疑惑的是中央一號文件只提出在新疆對棉花生產實行目標價格直補試點,并沒有提及黃河、長江流域棉區的政策。近些年新疆棉花產量占到全國的60%,黃河、長江棉區占全國產量的40%,可以說新疆穩則全國穩。這可能也是國家在新疆實行直補試點的根本原因。 棉花直補為新疆棉區“錦上添花”新疆本身就擁有大面積連片的棉田,依靠新疆建設兵團等組織進行種植和采摘,并已經開始推廣和普及機采棉,人工成本大為降低,加上新疆棉區有其獨特的自然條件,熱量充足、積溫高,非常有利于棉花生長。 綜合這些因素,新疆棉區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產量高且穩,災年和病蟲害少,棉花品質經過多年改良已經有很大提高。2008年中棉協會會長周聲濤就提出了棉花生產實行戰略轉移的思路,重點保新疆。新疆的實際產量有可能達到500萬噸。過去制約因素關鍵是運輸,現在也正逐步解決。 棉花直補試點落在新疆將進一步穩定新疆的棉花生產,直接提高新疆農民植棉效益、提升植棉積極性,植棉面積也會增加,有利于提高我國棉花自給率,保證國家用棉安全。同時,可推動國內棉價與國際棉價接軌,有利于我國紡織企業降低原料成本,促進紡織品出口,幫助紡織行業走出困境。 “今年新疆棉區政策已定,總體看新疆棉花種植會穩中有升。”楊善興說。內地棉農需要“定心丸”楊善興認為,由于新疆實行直補政策明確,而黃河、長江兩棉區至今沒有說法,必然會動搖內地棉農本已脆弱的信心,面積下降勢成必然。 其實內地棉種植下降趨勢已經形成,河北初步摸底2014年棉花種植面積在650萬~700萬畝,下降15%~20%,甚至更多。據湖北省棉花預警系統對2014年湖北省棉花種植意向調查顯示,湖北省植棉面積減幅將達到10%以上。 湖北省棉花協會對棉花直補只補新疆的“新政”表達了自己的呼聲。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2014年度只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行“棉花直補”,毫無疑問將會對內地棉花產業健康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帶來諸多問題。 內地棉農植棉積極性受挫,植棉面積將大幅下降。近三年,受植棉比較效益下降、植棉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湖北省棉花種植面積呈持續下降趨勢,棉農植棉意愿連年降低。如若形成新疆、內地植棉政策差異,內地棉農棄種現象將普遍發生,棉花生產穩定將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棉農也將無所適從,不知道種什么。湖北省主產棉區棉農已形成多年的種棉習慣,短期內調整種植結構十分困難。近年來,湖北天門、公安等地棉農曾改棉種植雜糧及其他經濟作物,因為土壤條件不適、技術基礎薄弱、銷售渠道斷層等因素導致收效甚微,最后仍改回種植棉花。若今年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行“棉花直補”,新疆地區植棉成本下降、棉農收益提高,將形成籽棉收購價格“多軌制”,對內地棉農交售籽棉產生沖擊,勢必造成內地棉農“種棉難”“改種也難”的問題,進而滋生不滿情緒,嚴重威脅到主產棉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國家棉花收儲政策執行三年來,收儲價格高出國內現貨價格2000元/噸左右,棉花收購加工企業三年來均以交儲為棉花銷售的主要渠道,導致現貨市場基本無流通可言。目前我國棉花年消費量僅為700萬噸,儲備量卻已高達1200萬噸,若2014年國家停止棉花收儲和僅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進行直補,將形成內地與新疆棉花價格不對稱,國內棉花價格也將面臨“多軌制”,勢必出現流通環節受阻、價格大幅波動。由于內地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在價格上無力與新疆企業抗衡,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也將大幅增加,收購加工后難以實現順價銷售,企業為規避風險,將采取壓低收購價格或限收停收的對策,會直接導致棉農“賣棉難”和植棉收益受損。 楊善興說:“穩定內地棉花生產,就必須有相應補貼措施,如參照目標價格實施收儲等,并盡快公布,給棉農吃‘定心丸’。”
記者手記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棉花政策從未停止過,棉花作為農產品中形成的最為完整的產業鏈,牽一發而動全身,其復雜性眾人皆知,往往是“按下葫蘆起來瓢”。 一個政策不能包治百病,如劉小南所講,實行直補政策并意味著收儲政策的退出,棉花政策是一個不斷調整完善的過程,但保護棉農利益,穩定國內棉花生產,實施宏觀調控,兼顧產業鏈(主要是紡織企業)各方利益,促進整個產業鏈發展的基本原則永遠不會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