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看棉花產業政策調整
以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取代敞開不限量臨時收儲,是國家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及2014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對棉花產業政策進行系統調整邁出的關鍵性一步。如何深入理解2014年度每噸19800元的目標補貼價格?目標價格政策對國內棉花產業將帶來什么樣的深刻變化?在此目標價格政策下,2014年度國內棉花市場價格重心在哪里? 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通過監測、整理、分析幾組數據,也許有助于涉棉企業理解上述問題。以下主要展示4組數據,僅供參考。 1、三大棉區棉花生產格局、質量狀況、種植成本現狀 棉花產量方面: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數據,2003年度至2013年度,黃河流域從203萬噸降到2013年的147萬噸,降幅27.5%;長江流域從115萬噸降至100萬噸,降幅13%;西北內陸從169萬噸增加到449萬噸,增幅166%。西北內陸產量占全國總產量比重由2003年的34%提高到2013年的64%。 棉花質量方面:根據中國纖維檢驗局棉花質量年度報告,2011年度(2012-2013不具代表性),甘肅棉花質量“最好,沒有明顯劣勢”;江西棉花整體質量“非常好”,僅次于甘肅;新疆棉花整體質量“很好”且數量最大。當年傳統棉區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湖南、河南整體質量低于大部分產區平均或者“很差”,按國家統計局數據,約218萬噸,占當年全國總產量33%。 種植成本方面: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去年12月的調查,新疆植棉成本(含租地、物資、人工、機械、農業保險、運輸等)2267元/畝,其中北疆平均成本1861元/畝,南疆平均2675元/畝;其中兵團平均1946元/畝,地方平均2296元/畝。按照不同種植規模植棉戶,種植成本遞減,其中100畝以下的,平均成本2367元/畝;100-500畝的平均2204元/畝;500-1000畝的平均成本2100元/畝。 按平均單產318公斤籽棉(監測系統2013年度新疆品均單產),平均衣分40%,棉籽每公斤2.2元,2013年度新疆皮棉種植成本約16800元/噸。若補貼的收購目標價(皮棉價)18800元/噸,棉農的平均植棉收益率補貼目標約12%。 2、國內供需格局趨勢 目標價格政策取代臨時收儲政策后,國內棉花產量進一步下滑趨勢基本成立。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監測2013年內地面積3850萬畝,新疆3346萬畝。保守估計,三年后內地將至少下降50%,全國棉花面積在5000萬畝左右,產量在580萬噸左右。 而隨著全球經濟回暖,未來幾年國內棉花消費量可能回升,但能否回升到2008年前后的高峰水平?除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時代逐步消退外,我們再看一組能源消耗數據。2012年我國GDP占世界總量11.5%,消耗煤炭占50.2%。2012年,中國人均煤炭可開采量84.8噸(世界人均122.2噸),人均石油可開采量1.78噸(世界人均33.46噸),人均天然氣可開采量2295立方米(世界人均26581立方米),人均可耕地面積0.08公頃(世界人均0.2公頃)。 可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是勞動力、能源、環境條件的必然要求,政策不會選擇保護低效率高耗能的產能,低端紡織產能外移剛剛起步。未來幾年隨著經濟回暖,如果紡織用棉回升到900-1000萬噸,國內年產需缺口約300-400萬噸。 因紡織產品結構或配棉需要,每年會保持合理數量的進口。2003年-2010年(臨時收儲以前),8年平均每年進口237萬噸。 近三年國儲棉收儲成交累計1592萬噸,預計到8月底投放累計成交約680萬噸。約剩余900萬噸國儲棉庫存,按每年消化200萬噸,需要約4年時間,足以支撐未來3-4年國內棉花生產格局調整后棉花資源的供應安全。 3、全球棉花產需格局演進 主產國中,印度、烏茲別克斯坦、西非、巴西等棉花生產潛力較大,且各有特點和優勢。隨著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非洲合作戰略實施,出于資源安全考慮,國內企業有可能獲得政策相關扶持,加快對上述地區的棉花資源渠道拓展,成為未來中國棉花供應重要替代地區。 以目標價格補貼取代臨時收儲為特征的產業政策調整,為保障國內主產區產業安全,避免重蹈大豆產業覆轍,同時保障國內紡織用棉供應安全,國家應抓住當前儲備庫存充足、可以延緩來自國際沖擊3-4年的有利時機,盡快扶持一批有條件的國內企業“走出去”并在當地形成規模優勢。借助國家中亞戰略和非洲戰略的東風,可重點布局烏茲別克斯坦、非洲、巴西等產區,發展棉花生產或者棉花加工,并將國外棉花資源返銷到國內市場??梢酝ㄟ^對這部分棉花實行零關稅等政策,以此彌補國內棉花生產下滑,對產業安全造成的影響。 4、2014年棉花價格重心初步分析 國際市場:2013年美國、歐元區經濟增長均好于預期,預計2014年歐美經濟整體繼續向好。全球棉花供需方面,據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CAC)產銷存預測,2014年全球棉花產量減少、需求增加、除中國外的全球其他國家期末庫存消費比連續兩年小幅下降。 從歷史數據看,過去十年國際棉花價格M指數(外棉中國主港報價平均水平)為81.9美分/磅。考慮到大宗商品價格隨經濟增長呈階梯式上升的趨勢,在臨時收儲政策取消,中國進口政策保持現狀前提下,2014年度棉花價格向該均價方向回歸的概率較大。 國內市場: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跟蹤分析,在全球經濟復蘇背景下,國內消費和紡織出口出現轉好跡象,棉花需求逐漸釋放,但紡織企業仍面臨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資金緊張、利潤率下降等壓力,初步判斷2014年國內棉花產量下降,需求增長,國內庫存消費比繼續緩慢下降。 2014年實施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后,市場機制主導國內棉價,內外價差將回歸常年水平。據對臨時收儲政策前十年數據分析,在我國棉花進口政策不進行大調整前提下,內外棉價差在1000-1500元/噸區間內,紡織企業可以承受。按進口棉到港均價在82美分左右(按匯率6.2),折人民幣1%關稅配額含稅、費港口提貨價約14100元/噸;滑準稅含稅、費提貨14700元/噸;全關稅、費港口提貨17900元/噸和上述預判,測算2014年度國內棉花均價在15000-16000元/噸概率較大。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