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棉花供過于求格局將延續
2014/2015年度,棉花收儲退市,拋儲使得市場供應充裕,壓制了棉價上行空間,再加上直補出臺,棉花產業逐步市場化。從基本面來看,我國擁有上千萬噸的庫存,足以滿足下一年度的消費,下游需求又面臨很大壓力,2014/2015年度棉市又將呈現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棉花產業將逐步市場化 收儲即將退市。據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調查,2013年全國棉花總產量為667.8萬噸。截至2014年1月22日,2013/2014年度棉花臨時收儲累計成交561.6萬噸。2013年的新棉已有84%進入國儲庫存。照此速度,2013/2014年度收儲量能達到600萬噸。收儲的進行令注冊倉單有限。截至2014年1月29日,注冊倉單為155張,有效預報39張,折合庫存7760噸,遠低于盤面數量。因此,注冊倉單量偏低還將繼續困擾期貨市場,進而限制2013/2014年度合約的下行空間。不過,收儲即將退市,2014/2015年度合約價格易跌難漲。 拋儲形式有望轉變。截至2014年1月22日,儲備棉累計上市106.1萬噸,成交40.4萬噸,成交比例為38.1%,可見成交非常低迷。為改變這種局面,2014年拋儲形式有望轉變,具體有三種方案:一是降價,提升儲備棉的價格優勢;二是搭售配額,提高企業競拍積極性;三是讓貿易商參與競拍,擴大儲備棉銷售渠道。 目前國儲庫存超過1000萬噸,大于國內一年的消費量,國儲去庫存的意愿較強,外棉需求將有所下滑。在全球棉花連續幾年供應過剩的背景下,這將對外棉帶來較大的利空效應。而外棉價格的走弱將帶動外紗價格下滑,廉價的外紗也將反過來沖擊國內下游市場,進而對國內棉花需求形成壓制。 直補利于內外棉價差縮窄。隨著現行棉花收放儲政策的隱退,國內棉價將向市場靠攏,棉花目標價格將以“植棉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模式形成。這意味著政府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的調控方式開始向市場調控轉變。目前,內外棉現貨價差在5000元/噸左右。直補政策出臺,國內棉價必然會向國際棉價靠攏,內外棉價差將進一步縮窄。 期末庫存居高不下 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調查顯示,2013年全國棉花總產量為667.8萬噸,同比減少12.3%。即使棉花減產,國內棉花庫存也居高不下。USDA1月份供需報告中預計我國棉花期末庫存為1269.5萬噸,而全球棉花期末庫存為2125.1萬噸,我國約占全球期末庫存的60%。根據USDA數據,2013/2014年度我國棉花期末庫存為1269.6萬噸,筆者預估2014/2015年度產量為607.7萬噸,消費需求為709.2萬噸,進口量為191.6萬噸,過剩量為1359.7萬噸。可見,2014/2015年度我國棉花過剩情況仍然嚴重。 需求不容樂觀 銷售增幅縮小。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3年12月份,我國出口紡織品服裝約259.97億美元,同比增長7.87%,增幅較上月縮小8.75個百分點,較2012年同期縮小2.97個百分點,而環比增長6.29%,增幅較上月擴大4.74個百分點,較2012年同期縮小8.62個百分點。 棉紡織行業PMI加速下行。中國棉花信息網的數據顯示,2013年12月份,國內棉紡織行業PMI為37.3%,較上月下滑3.9個百分點,是該指數自2012年6月份推出以來連續第三個月回落,且降幅較有所擴大,表示行業景氣狀況加速惡化,其中開機率指數下滑最為明顯。 化纖的替代作用持續存在。2014年1月份,黏膠短纖價格略有上升,目前價位在12300元/噸,滌綸短纖價格小幅下降,目前價位為9680元/噸。滌綸短纖、黏膠短纖等其他紡織原料在價格上的優勢,將影響紡織企業的配棉比,其對棉花的替代作用將長期存在。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