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部9月發布報告稱,今年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棉國,這標志著中國在全球棉花市場上主導地位的終結。
金秋十月,棉花收獲在即,棉花市場的氛圍卻有些不同于往年。棉價降到冰點,棉農惜售,棉企也遲遲未開秤,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在觀望。
以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取代臨時收儲政策,意圖在于使棉花價格市場化,縮小內外價差。這一舉措能否收到預期的效果?尚未推行目標價格補貼的內地產棉區,是否會因此遭受損失?國內棉花產業未來的走向如何?在2014年棉花收購季節塵埃落定之前,這些問題尚不明朗。
毋庸置疑的是,國內的棉花種植格局面臨一場大調整。
面積和產量“雙降”
中國棉花種植面積減少已經成為國內外公認的事實。據報道,美國農業部9月發布報告稱,今年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棉國,這標志著中國在全球棉花市場上主導地位的終結。
實際上,自2008年以來,國內各地棉產區已經不斷傳出種植面積縮減的消息。產棉大省山東2008年植棉面積為1332萬畝,2009年降到1200萬畝,2010年降到1170萬畝,2013年首次跌破1000萬畝。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在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據中國棉花協會調查,預計今年全國植棉面積6340萬畝,比上年下降9.4%。其中,長江流域棉區和黃河流域棉區受生產成本上升、植棉比較效益下降以及取消臨時收儲政策等影響,面積下降較多。
河北棉花春播面積723萬畝,同比下降16.4%;江蘇棉花面積可能首次跌破200萬畝,比去年下降約20%;江西10萬畝以上植棉大縣如彭澤、都昌減幅都在10%以上,不少種植大戶面積減少近50%。
隨著全國棉花意向種植面積縮減,棉花總產也有所下降。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3年,黃河流域棉區從203萬噸降到147萬噸,降幅27.5%;長江流域棉區從115萬噸降至100萬噸,降幅13%。值得關注的是,西北內陸產量發生了大逆轉,產量從169萬噸增加到449萬噸、增幅166%,占全國總產量比重由2003年的34%提高到2013年的64%。
據發改委初步預計,今年全國棉花實際產量在650萬噸左右,比上年減少50萬噸。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記者,全國棉花產量預期比去年減少10%,內地產區減少20%,新疆地區基本保持穩定。
“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總產肯定會有所下降,但是產量還很難說。”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表示,“今年季節干旱,與其他耗水作物相比,相對有利于棉花生長。”
棉花種植面積減少,主要由于兩個原因:勞動力成本高、棉花價格下降。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棉花是勞動密集型的大田經濟作物,國內很多地方采用手工采摘,增加了勞動力成本。棉花價格下降,也導致棉農積極性下降。”
受訪的研究專家均表示,目標價格推行后,棉價會進一步下跌。據李國祥說,今年目標價格推行后,國內棉花價格降到了約16000元/噸。
而相比價格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勞動力成本問題。
“全國所有地區棉花面臨的所有問題,是比較效益低。”李付廣指出,“棉花本身經濟效益還可以,但是比較效益太差。根本的原因在于棉花成本太高,尤其是勞動力投入太多。一般情況下,棉花需要投入20個工左右,而玉米只需要三四個工。”
傳統棉產區面臨轉型
“棉花還種不種?”湖北荊州地區世代務農的老胡近兩年擔憂的問題,在內地棉產區的棉農中非常普遍。
“今年上半年雨水多,棉花長勢不好。十月份還沒有人來收購,聽說價錢降到了5塊錢一公斤。”老胡非常沮喪地說,往年價格高的時候曾經漲到14元/公斤。去年他嫌棉價低,壓在手上沒出售,沒想到今年更糟。
很顯然,目標價格出臺后,棉紡企業也持觀望態度。江蘇、山東等地媒體均報道,當地棉紡企業比往年約推遲一個月開秤。
棉農惜售心理嚴重,棉花市場有價無市,其結果很可能是集中售賣,導致棉花售價更低。
李國祥指出,新疆地區實行目標價格補貼,按照棉花總產量和差價發放補貼,其中60%根據棉花種植面積發放,40%按實際籽棉交售量發放。平均價格要在11月底公布,交售量無疑會影響到棉農拿到的補貼。因此,“建議棉農分批分次地賣,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而在尚未實行目標價格補貼的內地棉產區,取消臨時收儲,就意味著內地農民要完全根據市場來調整生產。
“農民面臨著一個選擇,如果不顧市場行情盲目種植棉花,就會損失很大。”李國祥表示,“需要提高農民的市場風險意識,加強市場風險管理。”
以老胡所在的棉花產區為例,撇開人力不說,近幾年種子、肥料、農藥價格上漲,也提高了棉花種植的成本。“棉花種子價格貴,幾十塊錢一兩。由于抗蟲棉只抗棉鈴蟲,其他蟲害還是不少,幾天就要打一遍藥。”老胡告訴記者,村里很多人都改種了大豆。
事實上,內地很多棉產區紛紛棄棉種糧。
今年3月,湖北省下發《棉花產區種植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稱:棉花產業面臨“投工多雇工難棉民種不起,投入多效益低棉花賣不起,國產棉價格高質量差企業用不起,收儲棉占壓資金大逆價拋銷國家補不起”的“四不起”局面,不得不縮減棉花面積,改種糧食作物。
“國家對棉花生產格局進行調整,華北地區許多棉農只能考慮改種糧食等其他作物。”黃季焜表示。
而李國祥指出,如果能提高棉花生產效率和效益,農民也會考慮繼續種植棉花。“種子貴一點,如果用藥少,也能得到回報。”
針對轉基因抗蟲棉“不抗蟲”的說法,李付廣表示:“轉基因抗蟲棉這個叫法其實有點大了。棉花害蟲有上百種,嚴重危害的無非幾種,以前最主要是棉鈴蟲。轉基因抗蟲棉對棉鈴蟲有效,但是對粉虱、盲蝽、棉蚜等就沒效。”
目前國內絕大數地方種植的是轉基因抗蟲棉。“以前防治棉鈴蟲的同時把其他害蟲也消除了,現在抗蟲棉對這些蟲害沒效果。要解決蟲害問題,首先是綜合防治,其次要研制出新類型的轉基因抗蟲棉。”李付廣說。
除了種子價格和蟲害問題之外,機械化程度低是內地棉產區的另一個弊端。
“內地土地是一家一戶,一般三畝、五畝,比較分散,不便于實現機械化。新疆建設兵團80%實現了機械化,但地方卻未實現機械化。”李付廣說,現代化農業的基本要素是大田作業,而國內85%以上的棉區沒有實現機械化。
“國內存在土地承包的現實問題。通過土地流轉,一個種植戶承包幾十畝地都是可以的。”據李付廣透露,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正在同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合作,采用小型設備實現棉花輕簡化生產,便于30畝、50畝規模的棉田作業。
李付廣表示,輕簡化生產在未來3到5年應該能推廣開,介時勞動力投入會大幅下降,由20左右降到5個左右,節省2/3的用工。“成本少了,比較效益也就上去了。”
未來格局:棉花安全與生態平衡
雖然統計數據顯示,傳統的棉花主產區棉民棄棉改糧的趨勢愈演愈烈,但部分受訪的農村研究專家認為,棉花產量減少,在短期內不會造成影響。然而長期發展下去,會對我國棉花產業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過去多年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導致國內棉花供給過剩,目前主要問題在于去庫存化。棉花產量減少,短時間內不會造成不利影響。”李國祥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在談到今后的棉花產業布局時指出:“棉花具有抗旱耐鹽堿特性,屬先鋒作物,今后要逐步向鹽堿地、旱地轉移,也就是向東部濱海鹽堿帶、新疆和內蒙古干旱及沙漠灘涂地區轉移。”
李付廣也認為,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是我國棉花的根本出路,棉花生產適度向西部地區轉移是現實的,但與此同時,內地的棉花種植也不能取消。“現在棉花種植的主體是新疆地區,但是西部地區棉花生產受水資源限制,不可能無限發展。僅靠西部很難滿足國家棉花需求。”
另一個問題是自然災害。李付廣說,新疆地區有時會出現倒春寒,還有棉花成熟時期突然出現降溫,都會對棉花造成很大危害。“不能把寶押在一個地方。如果哪一年碰上自然災害,整個產業就完了。”
李付廣指出,對特定地區而言,也不能僅顧及糧食安全,還要考慮生態平衡。
比如河北省黑龍港地區,有大片的土地地下水資源匱乏。種植玉米、小麥,需要大規模用地下水,這樣就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而種植棉花則用地下水很少。“從生態平衡和生態文明的角度講,這個地區就應該發展棉花。”
李付廣補充說:“山東省濱州和東營這兩個地區上有幾百萬畝鹽堿地,種棉花的效益要高于糧食作物。今年我國北方地區發生大面積干旱,導致該地區部分玉米田減產,尤其是部分夏玉米枯死絕產,而棉花則生長良好。其實這種地方就適合種棉花。”
另外一個地區是長江兩岸的部分地區,一則土壤不保水,生長季節耗水量大,二則成熟季節雨水多,秋糧作物容易出現霉爛現象。這些地方也適合種棉花。
李付廣強調,在逐步以西部為主的同時,應繼續實施三足鼎立的種植模式。“三足鼎立是指長江流域、黃淮流域和西部內陸三個棉區。我國棉花生產重點在向西部傾斜的同時,無論從棉花產業安全還是農業生態文明出發,都要考慮三個棉區的平衡發展。農業生產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國家應該適時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區的植棉大縣出臺相應的目標價格政策。”李付廣說,適合植棉地區應該出臺相應政策,穩定棉花生產,保障棉農利益。
李付廣指出,全國7500萬畝左右的棉田是確保我國紡織用棉以我為主的基本底線。綜合氣候、生態和生產規模等各種因素,西北內陸棉區承擔50%~60%的生產能力,長江流域和黃淮流域棉區承擔40%~50%的生產能力,是符合科學的。
相關政策
近年來,國家以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大規模收儲棉花,再按較高價格拋儲,致使國內棉價處于高位,國內外棉市價差巨大,削弱了國內棉紡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原本是為了穩定國內棉價、保護和提高農民收益與種棉積極性、防止棉紡企業原料采購與生產成本產生劇烈波動,結果卻適得其反。
針對這種情況,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發出棉花生產調整信息,棉花不再執行臨時收儲政策,只在新疆棉區開展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和國務院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于4月5日公布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正式啟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
從今年4月起,國家開始在新疆地區進行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當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國家補貼棉紡織企業;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差價和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等因素,對棉農給予補貼。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