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3年12月份我國外棉進口總量累計達61萬噸,環比增252%,同比增14%。同期僅次于2011年12月份的79萬噸,為史上單月進口量第三高,超出大部分市場人士的預期。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進口量激增?1月份是否能持續?筆者試與大家分析分析。
一、配額集中使用
我國對進口棉花實施配額管理,包括1%關稅下配額及滑準稅配額,其中當年發放的滑準稅配額須在12月底使用,過期無效。基于此,貿易商及紡企留在手中的配額都會在此時選擇通關,促使12月份成為進口高峰,這從下圖的歷史數據也可看出。
二、印度新棉大量上市
本年度印棉產量創下新高,市場普遍預期在630-640萬噸,最樂觀的預測達650萬噸。雖然9月底及10月初的降雨導致該國新花上市有所推遲,但裝運銷售工作仍處于高位,價格優勢贏得消費者青睞。從下圖可知,近幾年中國12月進口激增的份額中,印度棉占據了很大一部分。2011年12月進口的將近80萬噸中,印度占據近一半的水平。去年12月份印度進口量為34萬噸,占總量的56%。前段時間印度棉價格在80-83美分水平時吸引不少中國買家下單,港口提貨人民幣報價較低時在18400元/噸附近,目前下降到18100-18200元/噸,但相比國棉仍有優勢。
美棉、澳棉及其他產地的棉花相比往年來講,進口屬于正常水平。
三、內外棉價差太大,刺激進口
中國連續三年的收儲政策使內外棉出現巨大價差,在外棉價格相對較低的情況下,貿易商及紡織廠普遍選擇進口棉。
四、投放的儲備棉質量與紡企需求不符
國家于2013年11月28日開始新一輪儲備棉投放,至今已累計上市投放889549.5319噸,累計成交369723.5181噸,成交比例41.56%。其中,國產棉成交比例36.74%,進口棉成交比例則高達98%。中高等級資源投放量不足,紡織企業需求難以被滿足,這也是市場上性價比合適的印度棉,高品質澳棉、美棉及巴西棉持續熱銷的主因。
五、11月份ICE期棉較低時貿易商逢低采購
10.18-11.5日期間,在倉單快速流入、基金及投機資金撤出、美棉銷售疲軟等打壓下,ICE期棉連續13個交易日收跌,跌破80美分阻力位,在75-77美分之間震蕩;11月21日跌至年度最低點74.79美分/磅,此時吸引大量貿易商投機買盤,現貨市場上中國買家也逢低采購,訂購大批12月底前到港的新棉。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