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盤ICE主力合約先后突破85、89.56、90關口,14日高點一度達到92.54,引發港口保稅棉、即期外棉和遠月船期外棉報價整體上漲,漲幅普遍在6-8美分/磅,但成交非常冷清,買賣雙方陷入全面僵持階段;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國內棉花市場卻“靜悄悄”,已清關外棉人民幣報價不僅沒有隨ICE上漲,反而有100-200元/噸的下跌。國產商品棉由于貨源大多集中在參于國儲棉競拍的用棉企業手中,市場流通非常有限,因此除外棉外,國內市場幾乎可以用“一潭死水”來形容。
7月中旬以來,廣東、江浙和山東等地無論國產棉紗還是進口棉紗,盡管廠家和中間商報價維持高位,但實際成交價已有300-500元/噸的下滑,而且棉紗銷量“走不動”是業內人士的普遍共識。棉紡織廠和棉紗進口商面臨的出貨、利潤壓力都非常大,不排除8、9月份一些中小型紡紗廠和貿易商為保住資金鏈不斷裂而采取“割腕自救”的情況。一旦紗布等產品“去庫存化”無法有效實現,沿海及河南、河北等地中小企業減產、停產的比例仍將大幅上升。
據對山東荷澤、河北高陽、河南輝縣及新野、江蘇的湖塘等小紡織廠集中地區調查,至7月底實際停產的廠家比例已達到50%左右,原料問題(國儲棉競賣價格高,小企業無配額資格)、資金問題(涉棉紡織企業的貸款大多叫停)和利潤問題(紡紗無利潤甚至要貼水)是中小企業遇到的主要問題。
針對9月份以后的棉花市場,因為2013年度收儲細則尚未出臺、9月份有關部門是否繼續對國儲棉“去庫存化”以及針對紡織、服裝行業提高出口退稅、減稅甚至信貸支持仍停留在書面而存在相當大的變數。據消息,有關部門否定2014年出臺“棉花直補”措施的可能性,收儲政策似乎也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政策如何調整引發棉農、軋花廠、棉紡廠和外商等整個行情高度關注。因普遍認為中國政府托市政策將在2014年退出,國內外棉價合理回歸,國內市場中長線偏弱的看法占據主體位置。2013/14年度仍將是“政策市”,期貨、撮合套保和現貨經營的機會至多在2013年度收儲政策結束后出現。認為短期需注意下面幾點傳言或正在逐漸得到佐證的消息:
一、2013/14年度收儲工作從嚴從緊執行不容質疑,在棉花企業對新標準大多一片“迷茫”的情況下,交儲貨款的結算過程或進行調整(部分地區農發行也聽到了結算改變的說法),對大部分軋花企業而言將增大資金的占用期和收購壓力。2012年度收儲從皮棉入庫到初驗單出來,中儲棉支付貨款的80%;另20%待結算單、開出發票后支付,80%貨款的回籠比較及時,一般15天左右即可,但另20%因貨款額度、工作量集中以及其它原因一般需要30-60天支付;2013/14年度需要軋花企業皮棉入庫、初驗、結算單、開發票全部完成后由中儲棉100%支付。考慮到2013年度仍將是“交儲年”,在現貨、期貨和撮合均無法出現經營、套保機會的前提下,棉花企業只有交國家儲備“一條路”可走,因此預計從競拍到入庫、再到回收貨款的困難較2012年度還要大,各棉企需要充分籌劃收購資金和收購量,想盡辦法加快資金周轉。
二、2013年國家大規模收儲政策受到來自各方的“非議”和壓力,因此2013年下半年“去庫存化”的壓力仍客觀存在(目前國儲棉庫量在620-650萬噸),不排除9月份一面收儲一面拋儲措施出臺的可能性,既保證棉紡織廠有足夠的相對低價國產棉可采購,又倒出國儲庫吸納2013/14年度新棉。近日針對9月份啟動第二輪拋儲傳言比較多,但成交量不再與滑準關稅棉花進口配額相搭配似成定局,三級棉拋儲底價下調至18000元/噸或18500元/噸,從滑準關稅配額的轉讓價格來看,18000元/噸似乎更合理一些。
判讀2013年9月份-2014年3月份中國國內棉花市場又要“割裂”成兩個并行的行情,一方面國家以20400元/噸大力收儲(對應新標準下“31”級),無論新疆還是內地的棉企都“打破腦袋”交儲,除交儲外無論現貨銷售還是生長撮合、期貨倉單都是虧損;另一方面國家以18500元/噸甚至更低的價格拋國儲陳棉,滿足棉紡廠用棉需要并及時釋放倉儲壓力,有的倉庫很可能收儲和放儲同時進行。
三、9月份以后國家有關部門考慮增發加工貿易棉花進口配額的可能性很低,港口40多萬噸保稅棉全部涌入中國市場的困難不小,雖進口配額相對充裕。7月份國儲棉競賣成交120多萬噸,與之搭配的進口配額在40萬噸左右(7月份小企業大多過大中型企業競拍,有的棉企同棉紡廠合作競拍),再加上4-6月份尚未使用的一般貿易配額總量至少50萬噸以上,一些大中型棉紡廠手中仍有一定量的1%關稅內配額、加工貿易配額,因此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配額短期處于“過剩”狀態,這也是近期配額轉讓價格大跌乃至很少轉讓成交的原因。
另外需要考慮2013年美棉上市期將推遲。12月25日前能夠運抵中國主港的新年度美棉、印度棉并不多,在一般貿易進口配額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增發加工貿易配額既無用處,也不會對市場和進口產量影響。
四、由于2013/14年度新疆、黃河流域棉區降水較多,長江流域棉區又相對干旱(籽棉或提前采摘上市),部分主產區不僅單產下滑,新標準下的等級、檢測指標也將下滑,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充分考慮到今年的天氣、棉區形勢,在收儲細則的“級差”上做一定的調整,降低顏色級為二級及以下皮棉的貼水幅度,從而保護籽棉的收購價格。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預計收儲的應該是白棉1-4級和淡點污棉1-2級,由于第一年執行新的棉花標準,很多棉企考慮交儲困難或貼水幅度過高,很可能霜后花或四級及以下籽棉不收購,對棉農植棉積極和收益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歸納上述四點,認為一旦政府明確2014年“棉花直補”政策(即使不執行直補)或宣布有條件的退出皮棉收儲政策,對整個棉花市場而言都是“利空大于利多”的行情,對于很多軋花企業而言2013/14年度或將是“最后的午餐”。但很顯然,在種植成本上漲,人工成本大幅上漲及其它各項投入增加,交儲貼水擴大的情況下這頓“午餐”吃下去并不容易。一些機構或企業認為沒有國家政策的托市,2014年3月份以后棉價很可能要跌到18000甚至15000以下。
如何穩定棉花種植面積,如何恢復農民的種植熱情就是個大問題,因此針對2014年以后棉花產業的調整政策越早出臺越有利,不僅農民、軋花廠、棉紡廠,國家相關部門也需要一個適應、過渡期。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