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產業鏈危機“四”伏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馬琳/文 2013年已過去一半,當前棉花市場總體按照國家宏觀調控所運行,但隱藏著較多矛盾及危機。從棉農的種植生產到國儲棉的庫存與銷售,再到棉紡企業的棉花采購乃至全國棉花消費總量,無一不面臨著危機與挑戰。 危機之一:高棉價差困擾紡織企業 2013年上半年以來,盡管國內外棉花價差在1季度階段性地有所收窄,但自4月初開始,價差再度擴大至5000元/噸左右。高居不下的棉花價差嚴重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成為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從國際棉花CotlookA指數來看,6月份以來由于美棉銷售數量超過預期,紐約ICE期棉逼倉導致國際棉價連續上漲,隨后有所回落,價差略有波動。但從長遠看,市場需求并不能有力支撐棉價的上漲,國內外棉價差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當前形勢下,不僅中小企業生存困難,即便是抗風險能力相對強的大型企業也痛苦不堪。作為棉花產業鏈的下游,紡織工業尤其是棉紡行業正在承受著整個產業鏈各種矛盾所帶來的損失和壓力。
數據來源: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危機之二:棉花直接消費受到抑制 隨著國內外棉花高價差的持續存在,以及受到棉花進口配額的管制,部分國內棉花的直接消費逐步被進口棉紗需求或化纖短纖所替代,國內棉紡企業生產用棉比例出現下降。根據相關測算,2012年棉花使用量約占紡織行業纖維加工總量的20%,占比已明顯低于2010年前水平。2012年累計進口棉紗153萬噸,同比增長69%,2013年1~4月,累計進口棉紗65萬噸,同比增長51%。此外,一些曾以生產純棉紗為主的棉紡企業也不得不通過增加化纖短纖和其他非棉纖維的使用比例,來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從全球棉花消費結構看,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中國棉花消費量占全球的比重2011/2012年度以來呈現下降趨勢;預計2012/2013年度將首次被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國消費量占比之和所趕超;預計2013/2014年度這一趨勢將更為明顯。
危機之三:儲備棉庫存及財政壓力巨大 2013年以來,由于90%以上的新年度棉花都已交到國家儲備庫。由于儲備棉價格、質量、資金等問題以及根據成交情況所發配額數量無法滿足紡企需求,國儲棉的銷售成交情況并不理想。截至6月26日,2013年儲備棉投放累計成交243萬噸,成交比例27.84%,其中進口棉全部成交,紡企由此獲發的進口滑準稅配額不足60萬噸。成交折328級均價19249元/噸,略高于起拍價格約250元/噸。 據估算,當前國儲棉庫存約840萬噸棉花待售。根據當前的棉花形勢,預計2013/2014年度棉花收儲政策將在2013年9月之后繼續啟動和執行,國儲棉庫存數量或將再創新高。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預計2012/2013年度中國棉花庫存1089萬噸,占全球期末庫存量的60%左右,超過中國全年棉花消費量。未來,如果棉花消費量持續受到高棉價的抑制,那么國儲棉的庫存壓力將繼續驟增。 此外,由于現行的棉花收儲及放儲政策,初步估算國家財政支出已達幾百億元,大大加重了財政負擔。 危機之四:棉花種植面積及質量下滑 收儲政策的初衷是保護棉農利益,穩定全國棉花種植面積。從實際效果看,以高于市場價格和棉花種植成本的價格敞開不限量收儲,卻沒有有效抑制住棉花種植面積的下滑。根據各有關部門的測算,2013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將下滑至7000萬畝以下。 與種植玉米、小麥、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相比,種植棉花更加費工費時費力,棉花每畝用工數量是小麥的4倍左右,但每工日利潤卻不足小麥的一半;與外出打工相比,種植棉花的投入產出比更是相差甚遠,按1人最大種植面積計算,所獲凈利潤僅相當于外出打工1個月左右的收入。在明顯的投入產出對比之下,單一的高價收儲政策尚不能有效地穩定棉花種植面積,也不足以提高棉農的種植積極性。 此外,在收儲政策的保護下,棉花種植更傾向于注重數量而忽略質量,棉花流向單一且固定也使得市場競爭機制對棉花加工質量的保障作用大幅減弱,導致棉花質量降低,加大了紡織工業用棉及產品質量控制的難度和復雜性,高等級棉花的減少將會影響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不利于棉花產業鏈健康持續發展。 后記 調整棉花政策迫在眉睫
當前,棉花產業鏈的重重危機擺在眼前,化解危機的任務非常緊迫。最重要的是要兼顧產業鏈兩頭即棉農與紡織的利益,實現產業鏈的共同協調發展。 對于棉花種植而言,短期內,穩定種植面積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直接補貼棉農;長遠看,還需通過實現規模效益,提高生產效率和種植凈利潤來穩定面積和產量,并提高質量。 對于紡織行業而言,短期內,縮小內外棉價差是首要任務,通過降低儲備棉投放價格,增加發放進口配額來平抑用棉成本;長遠看,盡快使棉花流通體制恢復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是紡織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保障。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